2010年6月28日星期一

语音与修辞

学习要点:重点介绍语音修辞中常用的一些修辞手段,包括利用语音、文字特点形成的几种主要辞格。学习时应结合前面语音部分的有关知识。要求能运用语音修辞知识分析具体语言材料的语音修辞手段及其效果。

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我们应当重视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世界上任何民族的语音系统都与该语言的特点相适应。汉语单音成义、单音节语素占优势,音节的调配组合极为灵活方便。在言语表达中,恰当利用汉语语音的特点进行表达,常可获得奇妙的修辞效果。

一、语音调配在言语表达中的地位与作用

无论是口语交际还是书面表达,为了使对方听起来悦耳,读起来顺口,从而提高言语表达的效果,都应重视语音的作用,追求语言的音乐美。因为语言的音乐美不仅仅是形式,而且有助于表达思想情感,前人对此有深刻的认识。清人姚鼐在《论文辑要》中指出:“诗文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作家叶圣陶先生更强调文章要“便于听,便于说。”(《文稿的挑选与加工》)。可见,学者、作家们都很重视语音的修辞效果。不仅如此,人民群众运用语言也很讲究声音美,比如从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经验所形成的谚语,就很注意声音的整齐与和谐,琅琅上口,便于记忆。这与汉语的语音特点是紧密相关的。汉语的音节结构中元音占优势,而且基本是开音节的,再加上声调的抑扬变化、音节的长短配合、双音节词的大量发展和双声、叠韵、叠音词的运用,使得汉语富于音乐性,这为语音形式的选择、配合、调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王力先生在《略论语言形式美》一文中指出:“语言的形式之所以是美的,因为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都是音乐所具备的,所以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声音和谐了就美,不和谐就不美。”和谐的语音,使人感到顺口悦耳,声情并茂,有利于思想表达、感情抒发、意境的烘托,增强语言的达意传情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反之,则使人感到拗口刺耳、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破坏意境的和谐与统一,甚至会造成歧义和误解,从而影响表达效果。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都很重视语言声律的研究和运用,不仅韵文要讲究声律的和谐,而且⑽囊惨箫嫌辛Γ爬派峡凇G叭烁莺河锏奶氐悖丛炝诵矶嘟睬笊裘赖难杂镄问健2坏琛⑾非⑺党难У扔幸欢ǖ母衤桑裱浴⒍绦〉某捎锏纫埠茏⒅厣舻拿馈O旅嫖颐蔷咛宸治鲇镆粜薮堑募父鲋饕矫妗?/SPAN>

二、音节的组合

(一) 音节组合的原则

音节是从一连串语流中分割出来的最自然的语音单位,它是语音的实际发音单位。在书面表达中,用来记录汉语的汉字,通常是一字一音节。一般说来,在古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而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多数,四音节的成语数量也不少,三音节词较少,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对称的民族心理习惯有关。

为使音节配合匀称,通常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音节匀称原则

一般情况下,句内单音节词与单音节词配合,双音节词与双音节词配合。

比如“花”、“花朵”、“鲜花”是同义词,音节数不同,表义基本相同。当与“红”这一表颜色的单音节词搭配时,常说成“红花”,而不说“红花朵”,“红鲜花”;当与双音节词“红色”搭配时,我们习惯表达为“红色花朵”或“红色的花朵”,而很少说“红色花”。当这组词与动词“开”搭配时,我们常说“开花”,或“鲜花盛开”等,这完全是为了追求音节匀称而作出的选择。

2.与语境协调的原则

音节的配合,还要注意与其所处语境相协调。例如:

①天边偶尔飘浮着淡淡的白云,像什么神仙画家从天边跑过,信手运笔,轻轻抹在 青山之旁 , 碧空之上 。又像从别的什么仙境飘来的片片银色羽毛, 若飞 、 若停 , 吸之若来 、 吹之若去 。这时候,你 鼻翼歙动 ,只觉 洁净清爽 , 沁人心脾 , 纵目四望 ,只觉 耳目一新 。

该例中上下句之间相应位置上的音节基本上都是二二相对,四四相对,形成一种整齐的结构,读来上口,听来悦耳,富有艺术情趣。

3.音节递增原则

音节搭配中,也有所用词语音节长短不齐的情况,这时习惯上总是把音节少的放在前面,而把音节多的放在后边,呈依次递增之势。例如:

② 草绿 , 花香 , 巍巍大厦 , 滚滚珠江 ,……海珠桥像一把巨大的琴弓,弹响了珠江这金色的琴弦,把生活的壮歌吟唱……

云彩 , 阳光 , 猎猎红旗 , 峨峨雕像 。你左手抱花束,右手握钢枪;肩上的披风,征尘未洗,双目如电,正视前方……

这段文字很好地把握了音节调配的匀称原则,加点词的音节长短不一,由少到多,其音节数目的顺序是二、二、四、四,语势顺畅,语气自然。而在上下自然段,又注意呼应,精心选择,采用了相应的音节排列,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灵活自然,和谐统一。又如:

③我喜欢极目远眺多变的大海。 季节不同 , 天气各异 , 早 、 中 、 晚 、 阴 、 晴 、 风 、 雨 ,大海呈现着各种姿态、变化着各种颜色。 黑黝 —— 翻滚 ; 墨绿 —— 潜流 ; 发白 —— 奔腾 。(按:“黑黝”一般用“黑黝黝”)

④东有 东山 ,西有 西山 ,北有 卧虎 ,南有 鸡笼 ,太原正好坐落在一个肥沃的盆地里。

以上两例中,例③既有四、四相对,二、二相对,又有单音节词的连续排列;例④前四句结构齐整,最后一句与之不同。整体上看来错落有致,调配得当,读之顺口,听之悦耳,使言语表达具有一种形式美、音乐美。

可见,音节的调配要同时关照两方面:一是在句子的内部,音节连接要均匀稳定,不可忽长忽短;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音节搭配要考虑语境的作用。

如果音节搭配不当,读起来或听起来就会不顺畅,从而影响表达效果。例如:

⑤上个月学校图书馆 购买书 花了五万块钱。

⑥今天下午的活动是学雷锋做好事,全体团员 打扫街 。

这两例中加点词的音节搭配都不符合句内二二音节相对或四四相对的原则,所以很拗口,可改为“买书”或“购买书籍”,“扫街”或“打扫街道”。

(二) 音节组合的主要方法

汉语的造句单位——词语在音节选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选择音节数不同的同义词

同一意思或相近的意思,在汉语中可以用音节数不同的词来表示,人们可以根据音节长短的需求来选择适当的词语。如:

⑦因为胜利,我们的 骄傲 情绪……可能生长。……务必使大家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 不骄 、 不躁 的作风……。

这里上句的“骄激”与下旬中“不骄”的“骄”是同一意思,但为了求得几个连续排列成分的音节两两相对,“不骄傲”、“不浮躁”就表达为“不骄”、“不躁”,从而使音节匀称,语势得到强化。

除单音节和双音节词有这种表义相同或相近的可能外,单音节词与三音节词、双音节词与四音节词都有这种可能性。如:

⑧黑——黑乎乎 绿——绿油油

轻——轻飘飘 黄——黄灿灿

唠叨——唠里唠叨 小气——小里小气

2、变单音节为多音节的方法

汉语中这类方法有多种。如附加法,即在词前头或后面,加上一些附加成分、前缀或后缀,如:

⑨阿——阿爸、阿姐、阿强 初——初一、初十

有些地名是单音节时,一定要在地名后面加上行政区划级别。如:“沙市”,就不可只说“沙”,但“南昌市”人们常常只称“南昌”,不必加“市”。“赣县”不可只说“赣”,但“奉新县”人们常说“奉新”而不必说出“县”。“美国”、“德国”之后的“国”在单独称说时必不可少,但“日本”、“意大利”之后一般却不说出“国”字。这都是避免单音词的方法。

又如重叠法,有些单音节词在言语表达时,连续使川,一是可求得音节匀称,二是可改变一些语气,以更好地达意传情。如:

⑩ 轻轻 的,我走了,

正如我 轻轻 的来。

我 轻轻 的挥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中叠音词“轻轻”的使用,使该诗音节整齐,抒发了忧伤而又甜蜜的离愁别绪,更好地传递出诗人的内心感受,节奏鲜明,富有音乐感。

3.变多音节、双音节为单音节的方法

这主要是简缩词语(详见《司汇》章),如:

(11)中国少年先锋队——少先队

大学中学小学——大、中、小学

江西北部——赣北

北京到九龙的铁路——京九铁路

汉语中还常用数目字概括的方法简缩词语,如:

(12)“三好”学生/实现“四化”/“五个一”工程/五讲四美三热爱、“五四三”办公室/“双百”方针

掌握了以上这些增加或删减音节的方法,调配音节就可根据表达需要和语境要求而进行了。如:

(13)天上 星星 千万颗,

矿山灯火比 星 多。

(14)一个 园子 十亩地,一亩鱼塘三亩 园 。

例(13)中的“星星”和“星”,例(14)中的“园子”和“园”两对词,双音节与单音节交替使用,使前后句音节匀称,结构整齐,增强了节奏感。

4.运用衬词

一般来说,音节的选择与搭配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言语形式的美,

(15)二月里 来 好春光

家家户户种田忙。

(16)我们扒飞车 那个 搞机枪,

闯火车 那个 炸桥梁;……

例中的“来”和“那个”本来有自己的意义,但在这里原来的意义已经消失,只起调整音节、增强节奏的作用。可见,衬词虽不表义,但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但不可过多地使用,尤其在散文中不宜多用。

三、韵脚的选调

(一) 什么是韵脚

韵脚是指句末押韵的音节(字)。在诗歌和唱词等韵文中,为了便于朗读和记忆,常在每句或隔句的末尾使用韵腹相同或韵腹韵尾相同的字,这就是押韵。如:

①你从雪山走 来 ,(lai)

春潮是你的风 采 ;(cai)

你向东海奔 去 ,

惊涛是你的气 慨 。(gai)

……

你从远古走 来 ,(lai)

巨浪荡涤着尘 埃 ;(ai)

你向未来奔去,

涛声回荡在天 外 。(wai)

该例中句末的“来、采、概、埃、外”等字的韵母都是ai,这些就叫韵脚,这样有规则地配置韵脚就叫押韵。韵脚在诗文中回环往复,正如朱自清在《诗韵》中所指出的:这种声音上的回环复沓,除了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从而渲染气氛,增加感染力,还可以帮助情感的强调和意义的集中。“韵脚使你回到上一行,回想起前一行,使叙述一个思想的所有诗行共同行动。”(马雅可夫斯基《怎样写诗》)韵脚的选调使言语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统一。

(二) 押韵的原则

1.排韵与隔行韵

可以句句押,也可以隔行押。前者称排韵,后者叫隔行韵。

排韵有时给人单调、呆板的感觉,所以通常是押隔行韵的居多。四句一首的短诗,首句可押可不押,重要的是二、四句押韵,第三句一般不押韵,如:

②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zhi)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shi)

五律第一句多数不押韵,七律第一句多数是押韵的

2.随韵、交韵、抱韵

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即采用随韵、交韵和抱韵。

随韵指每两句换一个韵;交韵指的是四行一节的诗中,一、三两句押——个韵,二、四两句押一个韵。抱韵则指四行一节的诗中,第一、四两句押一个韵,第二、三两句押一个韵。一般来说,短的诗往往是一韵到底,而长诗就需要换韵,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指出:“然两韵辄易,则声韵微躁;百句不迁,则唇吻告劳。”

3.宽韵与窄韵

现代汉语中押韵一般以十三辙或十八韵为押韵的依据,邻近的辙也可以通押,如i和 、e和u、uo可通押。还应注意尽量用相同韵母字多的宽韵,少用或不用相同韵母字少的窄韵。

4.韵脚为内容服务

要坚持韵脚为诗文内容服务的原则。法国文艺批评家布瓦罗在《诗的艺术》中说:“韵脚不过是奴隶,其职责是服从。……韵不能束缚理性,理性得韵而丰盈。”

诗文作者应根据内容及其所抒发的情感来选择韵脚。汉语的元音,有的响亮,有的柔和,有的雄壮,有的细弱。如ang、eng和a韵比较响亮,ao、ai、ou韵比较柔和,前者宜于表现雄壮激昂的情绪,而后者适宜抒发温婉细腻的情感。

押韵是诗歌形式上的一个特点。在汉语中,传统的和民间的诗歌总是押韵的,一些新诗绝大部分也是押韵的。此外,谚语、格言、警句、谜语、戏剧唱词等,都很讲究韵脚和谐。现代白话文虽然句子间隔较长,结构也不十分整齐,但如果适当注意押韵,散韵并行,更能增强文章的韵味,给人以艺术感染力。

四、声调的配合

声调是汉语音节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与音长、音强都有关系,主要表现于音节的高低升降变化。由于汉语一字一音节的特点,声调就是字调。古汉语中字调分子、上、去、入四声,其中,上、去、入归为仄声,平声为一类。现代汉语中入声已消失,平声又分化为阴平、阳平,因此,今天的平声指阴平、阳平,仄声指上声和去声。一般说来,平声读起来语调平缓,仄声读起来语调曲折多变、口气较重。因此,声调的平仄与言语表达效果有很密切的关系,言语表达如果能做到声调协调,平仄相间,有起有落,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就能收到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的效果;而平仄不协调,读起来就拗口,听起来也别扭。

旧体诗对平仄的要求很严格。如五律的句子有以下四个类型:

A. 仄仄仄平平

a. 仄仄平平仄

B. 平平仄仄平

b. 平平平仄仄

这四类句型可归成两大类:(1)A和a为一类,为仄起句;(2)B和b为一类,是平起句。区别在于A、B收平声,a、b收仄声。每种句子内部平仄交错,组句成诗时,相对的两个句子在相应的部位上也要平仄交错,因此,整首诗便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如:

①b.青山横北郭,

A.白水绕东城。

a.此地一为别,

B.孤篷万里征。

b.浮云游子意,

A.落日故人情。

a.挥手自兹去,

b.萧萧班马鸣。

在现代汉语中,仍应注意声音的平仄相谐。许多四字格的成语就很讲究平仄协调。如:

许多四字格的成语

②前功尽弃/餐风饮露/单枪匹马/来龙去脉/铜墙铁壁/偷工减料

③视死如归/异想天开/画饼充饥/问道于盲/断简残编/痛改前非

例②中的成语是平平仄仄,例③中的则是仄仄平平,不管哪类,都是平仄相对,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

现代韵文一般不论句中音节的平仄,只讲究句末音节的平仄,有两种基本格式:一是“上仄下平”,这是戏曲唱词的基本格式。一是同调相押,又叫“一条龙”,即韵脚只用同一声调的同韵字,快板书、歌谣等常用此方式。

现代散文也应适当注意平仄。老舍先生说:“在汉语中,字分平仄。调动平仄,在我们的诗词形式发展上起过不小的作用。我们今天既用散文写戏,自然就容易忽略了这一端,只顾写话,而忘了注意声调之美。其实,即使写散文,平仄的排列也还该考究。”(《戏话浅论》)如:

④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

例中上句“白纸”是平仄,下句“负担”是仄平,上句“文字”是平仄,下句的“画图”是仄平,为了追求平仄协调,调动了个别词的语序,用了“画图”而未用图画。整段文字抑扬顿挫,和谐上口。

总之,现代散文的平仄相谐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不同句子的末尾要注意平仄相应,一般是前仄后平;一是同一句子中要注意平仄重复变化,一般是两字一换。

五、节奏的把握

诗歌和说唱文学中都很重视节奏。声音的节奏与情感的关系极为密切,郭沫若在《论节奏》中谈到:“大概先扬后抑的节奏,便沉静我们。先抑后扬的节奏,便鼓舞我们。这是一定的公例,钟声是先扬后抑的,初扣的时候顶强,曳着的袅袅的余音渐渐微弱下去。海涛的声音是先抑后扬,初起的时候从海心渐渐卷动起来,愈卷愈快,卷到岸头来,‘拍'(啪)的一声打成粉碎。因为有这样的关系,所以我们听钟声和听海涛的心理完全是两样。”

形成节奏的原因有二,一是时间的久暂,这往往表现为句式的长短;一是力量的强弱,常表现为声音的轻重。

一般说来,长的诗行适宜形成雄伟豪迈的气势,短的诗行适宜表达活泼轻快的情态。如:

①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②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例中斜线划出的单位叫“音步”或“顿”,汉语中一般是两个或三个音节为一顿,单音节或四音节以上的“顿”较少见。顿的划分着眼于声音上的间隔,有时会出现与词语意义不一致的地方。如汉语中的四字成语,常念成二/二,这种节奏有时与成语表示的意义一致,如:

③节外/生枝 五花/八门

口是/心非 文过/饰非

有时又与成语表义结构不一致,如

④一衣带/水 败军之/将

⑤乘/人之危 无/所适从

例④中成语从意义上应划分成三/一,而例⑤中的成语则是一/三,但按这样的配置读起来很拗口,所以这些成语即使从意义上有各种分配,人们也一律按二/二顿去读。

为了使诗的节奏和谐,在诗歌中必须运用某些虚词,因为过多双音节词的连用,读起来就会感到别扭,显得呆板而紧促。同样,在散文中也应避免一连串的双音节奏,而应适当加上虚词,形成错落有致的美。

六、双声叠韵的运用

双声叠韵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音形式。相连的两个音节声母相同叫双声,韵母相同叫叠韵。王力先生说:“双声、叠韵也是一种回环美。”我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巧妙地利用双声叠韵来抒发情感的成功范例:

① 留连 戏蝶时时舞,

自在 娇莺恰恰啼。

②公路 崎岖 开古道,

园林 宛转 创新坡。

例①中的“留连”与“自在”都是双声,例②中的双声词“崎岖”与叠韵词“宛转”相对,诗人巧用这些双音节词在音节间的特殊关系来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和感染力。现在通行的许多成语就运用了双声叠韵方法,如:

③意气 风发 粗茶 淡饭 循序 渐进

流离 失所 惨淡 经营 冠冕 堂皇

在现代散文中,也应注意利用双声叠韵来形成言语形式的音乐美,给人留下余音绕梁的深刻印象。如:

④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 地点缀着些白花,有 袅娜 地开着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 的歌声似的。

七、利用语音特点而形成的辞格

以上主要分析了合理地调配声音,增强言语形式的音乐美要着重考虑的几个主要方面。在言语表达中,还可以利用汉语语音的特点超常规地组合,形成语音方面的辞格,达到奇特的修辞效果,下面逐一简要介绍。

(一) 飞白

飞白就是为了表达上的特殊需要,故意将读错或写错的字(也叫白字或别字)如实记录下来,是一种明知其错而故意仿效的修辞手法。恰当采用飞白格,可以获得言语表达风趣、生动、逼真等修辞效果。如:

①公婆和老太爷自然没有喊她名字的习惯与必要,别人呢?又觉得她只是个主妇,和“韵”与“梅”似乎都没有多少关系。况且,老太爷以为“ 韵梅 ”与“ 运煤 ”同音,也就应该同一个意思,“好吗(嘛),她一天忙到晚,你们还忍心教她去 运煤 吗?”

②老程又钻到被窝中去,指着破皮袄说:“样子抽烟吧,兜儿里有, 别野 的。” 别墅 牌的烟从一出世就被车夫们改为“别野”的。

例① 中老太爷因字音相同而理解错误,属字音飞白;例②中的“野”与“墅”因字形相近而被车夫们认错,属字形飞白。作者特意援引或记录这些错误,就形成了飞白格。

(二) 谐音

谐音是利用词语的声音相谐,引出另外的意思,从而达到诙谐有趣、隽永深刻的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如

③病人恢复了健康。畸零人成了正常人。 正直 的人已成 政治 的人。他的进步显著。

④要向 前 看,不要向 钱 看。

例② 中的“正直”与“政治”,例④中的“钱”与“前”,或音相近、或音相同,用于上下句中,由于语音相谐而互相照应与提示,取得良好效果。这种修辞方式在人们的口语表达与文字作品中经常被使用。

(三) 摹声

摹声,就是对客观世界的声音的模仿。模仿客观世界声音而构成的词,叫象声词。为了形象地再现事物运动的情景,往往采用摹声手段,用象声词把声音写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

⑤刚欲往秋爽斋这条路来,只听“ 唿唿 ”的一声风过,吹的那树枝上落叶,满园中“ 唰唰唰 ”的作响,……将那些寒鸦宿鸟都惊飞起来。

⑥这声异乎寻常的称呼,使我们不好意思地 吃吃 笑起来。

例⑤描摹的是自然界中各种事物发出的声音,例⑥中加点词,描摹的是人的非言语表达的各种声音。对自然风物声响的描摹,有助于逼真地描绘景物和烘托环境,对人物声音的描摹,则有助于刻画性格和推进情节。因此,恰当采用摹声可使描述的事物具体、形象、鲜明、生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