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8日星期一

词语与修辞

学习要点:介绍动词、形容词、名词等几种主要词类的选用及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的不同表达效果。重点掌握词语配用的主要手段(如移用、仿用、代用、离合)及其修辞效果。

言语表达是以句子为基本单位的,而句子是由词语组成的。要使句子具有最佳修辞效果,必须讲究词语的运用与锤炼。我国古人关于“炼字”的论述十分丰富精辟。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指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强调字(词)是句子的基础,“清英”之句是在炼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中也说:“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大量的修辞实践也证明,只有在积累丰富词语的基础上,精确地掌握词语的涵义和用法,在说话写文章时才能运用得当,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下面我们分别从词语的选用与词语的配用两方面分析词语与修辞的关系。

一、词语的选用

(一) 选用词语的要求

准确贴切是选用词语的基本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1.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

要准确掌握意义相近的词语之间及同一个词语的几个相关意义之间的细微差别。因为有的词语虽意义相近,但它们所代表的概念或适用的对象并不一样;有的词语除了它的基本意义外,还带有感情色彩或语体色彩。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尽可能丰富的的词语,掌握它们在意义、用法、风格等方面的细微差别,运用时才能准确到位。

2.注意语境的制约

语境既包括言内语境即上下文,也包括言外话境,即时代背景、社会文化背景等现实的环境。词语孤立地看,无所谓好坏,但放到一定的上下文中就会显示出优劣来。杜甫《曲江二首》中的“穿花蝴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写出了恬静自然的大好风光,其中两个叠音词韵味十足。“深深”写出了蝴蝶穿花的背景,展示了春花似锦、枝密叶深的画面;“款款”写晴蜓点水,翩翩而飞的韵致,但这两个词只有在与“穿、见、点、飞”等动词的搭配中,在这种语境条件下,才显示出丰富优美的内涵。

人们的言语交际都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进行的,有一定的背景,这些现实语境也会影响词语的选用。比如鲁迅的杂文多用反语,嘻笑怒骂,锋芒逼人,有时选用的词语隐晦曲折,冷隽深刻,这是鲁迅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制约的结果。

3.看清对象

这里的“对象”有两层意思:一是陈述对象,一是交际对象。

交际对象就是言语交际中话语的接受者。说话写文章都有特定的听众和读者。我们在言语表达中常会根据交际对象的不同而选用相应的词语。例如向一位没什么文化的老太太提问:“您有配偶吗?”就不如采用“老伴儿”一词去取代“配偶”,这更适合交际对象的理解接受能力。

陈述对象指的是表达内容中所涉及的人。由于表述的对象不同,所选用的词语也不一样。鲁迅的《狂人日记》所选用的词语跳跃性很大,上下往往无联系,很符合“狂人”逻辑混乱的状态;《社戏》选用的词语浅近易懂,动作性很强,符合农村孩子的身份;《伤逝》选用的书面语词较多,知识分子腔调浓,符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口吻。

(二) 寻常词语的选用

寻常词语是指普通平易的词语,本不引人特别注意,但经过精心选用,放在句中恰当的位置上,却会产生很好的修辞效果。修辞学家张弓提出的“寻常语言艺术化”,指的就是一些寻常的言语表达式在寻常用法中却获得了不寻常的效果。

1.动词的选用

从修辞角度看,动词的选用很重要。汉语中动词很丰富,各种动作和行为的细微差别,都可用适当的动词区别开来。动词选用恰当,可以增强表达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例如:

①……他悠悠地踱着步子,嘬着牙花子,慢吞吞地吐着每一个字。好像是在掂每一个字的份量;又像是在咂每一个字的滋味。

例①中加点的五个动词选用准确,用白描的手法把“他”的形象勾勒出来,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②“好媳妇!”村里人谁不这么夸奖。

“好媳妇!”夫家的亲戚谁不这么传诵。

“好媳妇”丈夫的朋友谁不这么赞叹!

这里的三个动词,准确写出了“村里人”、“夫家的亲戚”、“丈夫的朋友”三种不同身份的人共同的反映,但又确切表示了人际关系的远近,这类表示心理活动或比较抽象的行为的动词,更要细心辨析,认真选择。

2 . 形容词的选用

形容词是描绘人或事物性质状态的词,从修辞角度看,它在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生动性上有独特的效果。

一般说来,在一定场合用形容词或不用形容词,在修辞效果上会产生很大差别。例如:

③“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 愤愤 的回转身,一面 絮絮 的说, 慢慢 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腰里,出去了。

这段话中心是写“圆规”杨二嫂顺手牵羊偷手套的行为。在选词上,先用“愤愤”表明她没要到她想要的木器家具而回身走时的气恼神态;“絮絮”写她通过利嘴发泄怨气;“慢慢”是突出她想趁机拿点东西而行走的样子,这三个形容词的选用,活脱脱勾勒出一个爱占便宜、尖酸刻薄的杨二嫂形象。

要增强修辞效果,必须注意恰当选用形容词。如:

④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 展转 而生活,也不愿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 麻木 而生活,也不愿都如别人的辛苦 恣睢 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这里用了“展转”、“麻木”、“恣睢”三个形容词,把三种虽都“辛又各有差异的不同人的生活,准确区分并贴切地表达出来了。

3.名词的选用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同一人或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名称,因此,从修辞的角度看,选用恰当的名词,能够准确得体地说明事物。例如:

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 心情 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 心绪 。

例⑤中的“心情”和“心绪”是近义词,但有细微差别;前者指心境、感情的一般状态,可好可坏,因此与“改变”搭配比较合适;后者指心境的安定或紊乱,且多用于指紊乱,因此与“没什么好”相组合较为得体。

以上就汉语中三大词类(动词、形容词、名词)的选用作了一些分析,这也是寻常词语选用的主要部分。当然,词语的选用并不限于这三种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以及虚词等,选择恰当都可提高表达效果。我们在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时,应该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体验、研究、分析、深化认识,这将有助于对词语进行准确贴切的选用

(三) 色彩词语的选用

我们这里所说的色彩词浯指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这些词语除了具有一般的词汇意义之外,还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风格色彩。这些色彩是在人们长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同样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恰当选用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1 . 褒义词和贬义词

在汉语词汇系统中,有些词语除了它们的基本意义之外,还附加有喜爱、赞美的感情色彩或带有厌恶、贬斥的感情色彩,前者称为褒义词,后者称为贬义词。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要注意词的感情色彩。用得正确,就能准确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和爱憎分明的情感;如果用错了,就会爱憎颠倒,立场模糊,影响思想感情的准确表达。例如:

⑥在遥远的途程上,我看到更多更多的红彤彤的脸孔和亮晶品的眼睛,不过这脸色,这眼光,都显得更 坚定 、更 成熟 、更 明智 、更 清新 了。

⑦我们要建立一支 庞大 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队伍。

例⑥选用了四个感情色彩鲜明的褒义词来写人,充分肯定并热情赞颂了解放军战士的成长与不断成熟;例⑦中的“庞大”带有贬斥的意味,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色彩正好相反,应改为“宏大”才恰当。

2.口语词与书面语词

有一部分词语适用于一定的交际场合、一定的语体,而不适用于另一些交际场合、另一些语体,这就是词的语体色彩的作用。如“爸爸、天亮、飞、怎么、剃头、快活、生气”与“父亲、黎明、飞翔、如何、理发、愉快、愤懑”等,这两组词语的语义基本相同,但语体色彩就不同:前者适合于口语表达,属口语语体词;后者适合于写作,属书面语体词。现代汉语中的大多数词是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的,有些词语则带有明显的语体色彩,要注意准确选用,以免产生不协调的表达效果。例 如:

⑧我们刚进厂的那天,车间主任使从百忙中抽出时间 接见 我们,同我们 进行了十分亲切友好的谈话 。

上句中加点的词,是新闻报道的常用语,通常用于报道很正式的官方会谈的场合,用在这里语体色彩显然不协调,影响了表达效果。

3.古语词与外来词

古语词是指现代汉语中少用而多见于古代文献的词,一般只见于书面语中。适当选用古语词,不仅可以丰富现代汉语的同义词,而且可用来表示庄重或讽刺的附加色彩,如:“诞辰”、“晋谒”、“铭记”、“志哀”等都表示庄严的感情色彩。古语词在公文语体中较多使用。公文语体中还保留着古汉语的多方面影响,有些古语词,如“兹、欣悉、值此……之际”等,经常在现代公文语体中出现,只要选用恰当,可使公文更显严肃正式,言简而意赅。

外来词是指从外国或其他民族语言里吸收过来的词,它是由于汉语同别的民族语言相互接触而产生的,使普通话的词汇更加充实和丰富起来,如“迪斯科”、“冰淇淋”、“沙发”、“景气”等。恰当选用外来词,可真实而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增添情趣,有时可收到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

4.方言词与俚俗语

方言词是指在方言区通用而没有在普通话里通行的词。方言词具有鲜明独特的地方特色。恰当选用方言词,可增强表达的乡土气息和地方情味,例如:

⑨每逢节日, 毛脚女婿 总要带些礼品,去孝敬未来的岳父母。

例中的“毛脚女婿”是上海方言中的词,特指与女儿确定恋爱关系而尚未结婚的未来女婿,选用该词,显示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俚俗词是一种带有鄙俗、粗鲁色彩的口头语词。恰当选用,可生动传神地表现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一般只在刻划人物的文艺语体中才用,要注意适用场合,不可过多过滥使用。

二、词语配用

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是句子,句子又是词语与词语配合使用的结果。要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思想,就一定要处理好句子中词浯的配合关系。

(一) 同义配用

同义配用就是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恰当地配合使用,可以收到既强调词语意义又不重复罗嗦,而且富有变化的修辞效果。如:

①一个人的肩上担不起那样 沉重 的担子,况且还是那 重重 的命运的打击。

②谁知大会并不结束,在尾声部分,又拖出张光年同志来陪绑,对他的《黄河大合唱》也胡乱 批 了一通。据说,这也是因为同一刊物前一期上曾有文章 批 过,于是也就奉命斗争了。自然,对他的 批判 更加无力。

例① 中的“沉重”与“重”,例②中的“批”和“批判”都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但在语体色彩上有些区别,配用的效果一是借色彩之别避免重复,二是前后形成鲜明对照。

(二) 反义配用

一对反义词语同时出现,可以在相互映衬中把所描述的事物表达得更加清晰,收到对比鲜明的表达效果。例如:

③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作者在这段文字中对比使用了十对词,其中“富裕——贫穷”、“友爱——仇杀”、“生——死”和“快乐——悲哀”四对反义词的配用,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控诉批判和对新世界的无限向往之情。

有些意义相反的词语结合使用,字面上看似自相矛盾、不合情理,但却表达了对立统一的含义,内涵深刻,引人深思,有警醒作用。例如:

④平凡的伟大。

⑤为了忘却的记念。

三、词语的变用

语言中的词语一般都有固定的意义和用法。但在人们的言语表达中,有时故意临时改变某些词语的用法或词性辞效果,这种方式,就是词语的变用。

(一) 改变词语的用法

在特定的语境中,让本来没有某种用法的词语临时具有那样的用法。细分起来,又有以下几种情况:

1.改变词语的搭配关系

即有意使词语与词语超常规搭配,造成看似不合逻辑、不合语法却独具效果的表达形式。如:

⑤上海关。钟楼。时针和分针

像一把巨剪,

一圈,又一圈,

铰碎了白天 。

⑥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 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⑦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闹, 整个村子被笑声浮了起来 。

⑧傍晚,凉风从台湾海峡吹来。路旁的金合欢花散出 甜丝丝的清香 。

例⑤中动词“铰碎”的宾语一般只能是具体事物,“白天”不是具体的东西,也不具有可剪的语义特征,这里强行将它们搭配在一起,虽不合事理,但形象表达了人们对时光流逝的感叹,这是具体词与抽象词的搭配;例⑥中的动词“低唱”、“弹琴”的动作本来只能由人发出,却分别用“油蛉”、“蟋蟀”作其主语,使这自然界的动物具有了人的感情,这是人物词与非人物词的搭配;例⑦中的“村子”本不像木头、石头那样会在水中浮沉,但与“浮”字搭配,生动描绘了整个村子都充满欢笑,这是此物词与彼物词的搭配;例⑧则是表示人的不同感觉的词语的搭配,“甜丝丝”本是一种味觉,“清香”是嗅觉,将这两种不同的感觉打通以达到独特的修辞效果。

2.改变词语的适用语境

词语一般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适用于一定的语境中。独特效果,在言语表达中可临时改变其适用语境。如:

⑨按“老规矩”,丈夫打老婆,老婆只能挨几下躲开,再经别人一拉,作为了事。孟祥英不只不挨,不躲,又 缴 了他的 械 ,他认为这是天大一件丢人事。

(10) 我们厂现在搞配套表演,大家把先进经验拿出来“ 赶集 ”,然后由大家把零碎的经验配成套。

例中“缴械”是军事用语,“赶集”是集市贸易方面的词语,在句子中都改变了它们适用的环境,收到诙谐、幽默的表达效果。

3.改变词语的音义结合关系

有意打破词语固有的音义关系,在特定语境中重构一种临时的语音与语义关系,从而生新鲜感,达到独特修辞效果。例如:

(11)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 勋业 得到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12)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 文明人 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 伟大 啊!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 伟绩 ,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 武功 ,不幸全被这几缕血丝抹杀了。

例 (11) 中的“勋业”指“功勋与事业”,常用于指不寻常的成就,这里却指阿Q对小尼姑“动手动脚”的小事情,改变了该词的语义轻重,将其降级使用,从而真实深刻地反映了阿Q和“大笑”的人们欺辱弱小者的心理状态。例 (12) 中的加点词本来都是褒义词,在这里却用来指称反面的、厌恶的人和事,明显带贬斥之意,这种褒贬色彩的改变,有力地控诉与鞭笞了北洋军阀的罪行。

(二) 改变词性

汉语中的每个词都具有它所属词类的语法特点。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临时改变某个词的词性,使表达更加生动传神。

(13) 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 国 ”下去一样。

(14)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 朦胧 在水气里。

(15)这个连长太“ 军阀 ”了!年纪不大,脾气可不小!

例(13)中的“国”是名词临时用作动词;例 (14) 中的“朦胧”是形容词临时用作动词,增添了静中有动的情味;例 (15) 中的“军阀”是名词,用作形容词,显得形象生动,具有讽刺效果。这种临时性的变化,一般都是强调某种意思或者表达某种强烈感情的修辞手段,它对语境的依赖性极强。离开特定语境,这种用法就不合语言规范,不能成立。

(三)顺势移用

在叙述甲乙两个有关联的事物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顺势移用于乙事物,而按常理乙事物与该词语是不可搭配使用的。如:

(16)他们可以 承担 一个浩大的 战争 ,可以 承担 重建家园的种种 艰辛 ,可是却 承担 不了如此沉重的离情。

(17)铁窗和镣铐,坚壁和重门,

锁 得住自由的 身 ,

锁 不住革命 精神 !

以上两例中,动词“承担”和“锁”都因甲事物而顺势连用到乙事物上去了。甲事物都是具体的,如“战争”、“艰辛”、“身”;乙事物则是抽象的,如“离情”和“精神”;把表现甲事物的动词移用到相关的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方式可以用来表达作者对现实事物的强烈感情,可使表义进一步深化,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四、词语的代用

词语代用是指不用本来指称某人或事物的名词,而用一个与该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词语来代替的修辞方式。词语代用可以突出某人或事物的特征,引起联想,加深印象。有时,对某些不便直称其名的事物采取词语代用,又可达到委婉含蓄的效果。

(一) 相关的借代

用一个与原人或事有密切关系的词语代替原来表示该人或事的词语。这种代用的词语必须与原词密切相关,这种关系可以是多方面的,如:

①“老栓 ,你有些不舒服么?——你生病么?”一个 花白胡子的人 说。

“没有。”

没有?——我想笑嘻嘻的,原也不像。”花白胡子便取消了自己的话。

例①中的“花白胡子”代替了“花白胡子的人”,用表示形象特征的词语来代替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这种代用,便于描绘人或事物的形象,有时还可附带某种特定的感情。如:

② 一撮毛 噗地坐倒在地上,“那不成,还是把我留在这里,你们不是优待俘虏吗?”

这里的“一撮毛”是人物外形上的一个特点,代用指称该人含有丑化、贬斥的感情色彩。

有时我们还可用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来代替表示抽象事物的词语,如:

③现在敌人已经在 磨刀 了,因此我们也要磨刀。

④节省 笔墨 /白费 唇舌 /肚子里有 墨水 /三个 臭皮匠 ,凑成一个 诸葛亮 。

例③中用“磨刀”这一形象的动作来代替“备战”这一较、抽象的事物;例④中的“笔墨”代替文字,“唇舌”代替说出的话,“墨水”代替文化知识,“臭皮匠”指一般人,“诸葛亮”代替很有智慧的聪明人。这种代用使表达更加形象具体。

⑤若要派他去敌人据点,捉个把 活舌头 ,那也是老牌子,手到擒来。

这里用“活舌头”代替敌人,从敌人的嘴中问出些我方需要的信息,“舌头”起关键作用。这是用表示部分的词语来代替事物的整体。

⑥老杨同志到场子里什么都通,拿起什么家伙来都会用,特别是好扬家,不只给老秦扬,也给那几家扬了一会,大家都说“真是 一张好木锨 ”。

这句中的“一张好木锨”代指“一位好扬家”,即用木锨用得好的人。这是用表示材料或工具的词语来代替与之有关的人或事物。

在口语中人们还常用商标词语来代替该物品,如用“龙井”代称浙江杭州龙井所产的绿茶,用“绍兴”代称浙江绍兴所产的酒,用“茅台”代指贵州的茅台酒,用“红塔山”代指云南玉溪的红塔山香烟,等等。

词语代用这种修辞手段很常用,以上所列举的,仅是几种主要类型。运用这种修辞手段的关键是要抓住某人或事物的显著特征,用与之相关的词语来代替其本名,使言语表达富于变化,形象生动。

( ) 避忌的借代

人们说话有时有所顾忌,不愿、不便或不忍心直说,就故意避开直接表达这些事物的词语,改用与之相关但比较含蓄委婉的词语宋代替,可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如:

⑦靳开来擦了擦发湿的眼睛:“连长,我说句掏心话,全连‘ 光荣 '了,我都不会过分伤心,为国捐躯,打仗死的嘛!唯独你,如果有个 万一 ……你那白发老母亲,还有韩玉秀怎么办?”

⑧歇了一下,他忽然关切地问道:“瑞娟常有信来吗?啥时候 吃 你们的 喜糖 呢?”

例⑦中“光荣”与“万一”这两个词都是用来代替“死”的,因为这是个大家不愿直说的词。在汉语中“死”有很多避忌借代说法,如“停止了呼吸”、“离开了我们”、“老了”、“心脏停止了跳动”、“驾鹤西去了”等等。例⑧中用“吃喜糖”代替“结婚”,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婚姻、爱情方面的问题,人们往往不好意思直说,相应也出现了多种避忌的词语,如用“朋友”代指恋爱对象,用“那位”、“那口子”代指爱人等。

五 、词语的仿用

为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达到诙谐、讽刺等效果,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临时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结构成分,仿造出一个新的词语来,这就是词语的仿用。主要可分以三类:

(一) 反义仿用

①有些天天喊 大众化 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 小众化 。

②希望大家积极支持改革工作, 促进 这一工作而不要“ 促退 ”这一工作……

例① 中的“小众化”是仿“大众化”而来,例②中的“促退”是仿“促进”而成的,都用相反相对的语素更换了原词语中的相关成分,两两对照,色彩鲜明,使言语表达诙谐而幽默,妙趣横生。

( ) 比照仿用

③别的人是 一表人材 ,我们的菊霞小姐是 两表人材 ,能文能武,天上少有,地上无双。

④龙二井又有油和水的矛盾,这是它的特殊性。周队长说,要促使矛盾转化,就要捞水,把水捞干。我们想一不做,二不休,搞它个 水落油出 。

例② 中的“两表人材”是比照成语“一表人材”而临时仿用的,例④中“水落油出”是仿“水落石出”而成的,它们都是利用连类而及的意义来仿造的。

(三)谐音仿用

有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人从三楼窗口将一盆脏水往下倒,恰巧倒在楼下过路人的身上,画的一旁写了“居高 淋 下”四个字,这显然是谐成语“居高临下”中的“ 临 ”音而仿用的。有的人说话常用脏话,人们戏称“出口成 脏 ”,这是对成语“出口成 章 ”的谐音仿用。这种谐音仿用,与特定的语言环境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离开了特定语境,就不能成立,若与语境相适应,就能起到强烈的讽刺作用,以少胜多,言简而意丰。

六、词语的调整

合成词和成语分别由语素和词按照一定的组织方式和次序组成。根据表达需要,人们有意对合成词和成语的组织次序进行调整,这种词语调整又可分为拆离和倒次两种情况。

(一) 拆离

词语拆离,又称词语拆用,将原来习惯于结合在一起的词或语素拆开使用。如:

①他虽然借父亲的光,有一个贫农成份,但他本人当初既不“ 贫 ”也不“ 农 ”,而是从小走南闯北,闯荡江湖。

②当时他的学习条件并不好:白天要“ 勤工 ”,在一家五金厂替工人煮饭;晚上才能“ 俭学 ”,利用夜里时间去补习法文。

例① 中的“贫农”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在此却将它临时拆开使用,对原词的含义进行巧妙解释,又说明了“他”当时的情况,生动而又简洁;例②中的“勤工俭学”拆开使用,既便于分说当时的条件,又可通过对照而显示“他”刻苦学习、不怕艰难困苦的高贵品质。

(二) 倒次

词语的倒次指为了增强语言的音乐性或节奏感,临时将原来词语中的语素安排次序颠倒过来。如:

③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 直上 重霄九 。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例③ 中的“重霄九”按通常说法应是“九重霄”,为了符合诗词格律的押韵要求,临时颠倒了词序,增强了音乐性,使句式整齐统一,富有节奏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