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5日星期一

年红

年红



年红,原名张发,祖籍福建晋江。1939年生于马来西亚麻坡。日间师训学院毕业后,服务华文中、小学达卅九年。现任马来西亚华文作协副会长、马来西亚儒商联谊会署理会长、南马文艺研究会会长、国家语文局各民族作家活动咨询委员、马来西亚翻译与创作协会副主席、教育部各族作家理事会委员、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出版组副主任兼师资培训组委员等职。曾任马来西亚国语研究协会总秘书、世界华文文学协会顾问等职。
他也曾担任国家语文局(MBB-DBP)小说奖、马华文学奖、马华儿童小说奖、青年文学奖、陈嘉星文学奖、大专文学奖和中国“海内外少年作文大奖”、“花踪”文学奖、冰心文学奖评审委员;他先后应邀出席中国、台湾、新加坡、美国、印度尼西亚、韩国、文莱、菲律宾等地文教研讨会,并发表文学和教育专论。


【得獎年表】

1971年荣获首届“首相敦拉萨文学奖”;1978及1982年两度获得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颁予“儿童文学奖”,1978、1985年及1993年获得马来西亚福建联合会“散文优秀奖”;1991年荣获台湾颁予“民国八十年华人著述奖”,同年,获福联会“优秀小说奖”。1993年名列中国“天下名人馆”。1995年获台湾颁予“中国语文奖章”。2002年,中国颁予“世界华人著名艺术家”及“新世纪优秀人才”的称号;2003年,中国人事部(文联)颁予“中华骄子”荣誉。2003年,他也荣获柔佛州政府颁赐“文学作家奖”及“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奖”。此外他也荣获英国“2 0 0 4年国际作家奖”和我国教育部“2 0 0 5年全国模范教师”的最高荣誉,以及中国评为“2005年世界文化科技贡献奖金鼎奖得主之一。



【著作年表】
1. 小说散文集《鸿沟》1961年新加坡维明公司
2. 寓言故事集《黄瓜公主》1962年新加坡维明公司
3. 短篇小说集《舞会》1968年马六甲古城书局
4. 短篇小说集《夜医生》1972年吉隆坡星报
5. 广播剧本集《学生剧场丛书(十二册)》1976年东方文化机构有限公司
6. 寓言集《狮子和老虎》1977年泰来出版社
7. 童话集《河边的黎明》1977年泰来出版社
8. 童话诗集《他们三个》1977年泰来出版社
9. 广播剧本集《播种的人》1977年泰来出版社
10.翻译小说集《扑满破了!》1977年泰来出版社
11.散文集《文坛漫步》1979年东方文化机构有限公司
12.短篇小说集《最后一趟巴士》1981年马来西亚写作人(华文)协会
13.广播剧本集《小飞侠》1984年长青贸易公司
14.笑话集《只为一笑集》(上下册)1986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15.儿童小说集《爸爸的金龙鱼》1986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16.儿童小说集《外公的红跑车》1986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17.翻译小说集《我是哥哥》1986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18.散文集《为新一代开创文学新天地》1986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19.译诗集《马来童诗14首》1987年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20.笑话集《只为一笑集(三集)》1987年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21.寓言故事《秃佬的故事》1987年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22.现代寓言集《田鼠搬家》1987年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23.儿童小说集《魔轮》1988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24.寓言集《孔雀开屏》1988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25.翻译儿童小说《睦邻的故事》1988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26.儿童故事诗集《黄金树》1988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27.笑话集《生活中的润滑油》1988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28.游记《春游日本》1988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29.广播剧本集《爸爸的老师》1988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30.广播剧本集《一把小剪刀》1988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31.广播剧本集《哥哥的彩色笔》1988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32.儿童小说集《一把大雨伞》1989年香港新雅文化有限公司
33.马来西亚民间故事集《魔瓶》1990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34.马来西亚民间故事集《石船山》1989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35.童诗集《小草》1989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36.童诗集《龙》1989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37.教育广播剧《亲善剧场》1989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38.游记《初冬游宝岛》1989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39.笑话集《只为一笑集(四集)》1989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40.笑话集《天下儿童笑一笑》1989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41.马来儿童小说《断线的风筝》1989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42.马来短篇小说《信号》1992年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
43.微型小说集《少女图》1992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44.儿童小说《萝卜头的神灯》1992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45.寓言诗《神仙眼》1992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46.童诗集《妈妈留下的》1992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47.儿童散文集《生活话题》1992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48.世界儿童诗选《我爱和平鸽》1992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49.笑话集《只为一笑集(五集)》1992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50.寓言集《大笨鸟》1992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51.寓言集《公鸡得宝》1992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52.散论集《教余散论》1993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53.杂文集《坡边斜椅》1994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54.散文集《我的情》1995年乌鲁冷岳兴安会馆
55.儿童小说《流花河》1996年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56.幼儿童话《离群的小海鸥》1998年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57.童话寓言集《礼物》1998年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58.儿童小说集《一把大雨伞》(增订本)1998年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59.散文集《悲欢往年》1999年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60.评论集《儿童文学40年》2000年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61.民间童话集《虎牙大王》1998年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62.童诗集《老鼠过中秋》2001红蜻蜓出版社
63.童诗集《画一面国旗》2002年红蜻蜓出版社
64.微型小说集《少女图》(再版本)2002年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65.儿童小说集《一把大雨伞》(三版增订)2002年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66.教育剧本集《小泥人》2003红蜻蜓出版社
67.教育剧本集《女班长》2003红蜻蜓出版社
68.婴幼儿歌集《小蚂蚁》2003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69.婴幼儿歌集《睡着了》2003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70.婴幼儿歌集《宝宝有个鼓》2003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71.婴幼儿歌集《小木马》2003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72.婴幼儿歌集《小白鹅》2003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73.婴幼儿歌集《新的一年又来到》2003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74.散文集《爱心相连》2004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75.散文集《沉醉》2005大将出版社
76.儿童小说集《一把大雨伞》(四版增订)2005年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77.儿童诗集《孩子的话》2005青苗出版有限公司
78.寓言集《会唱歌的乌鸦》2005青苗出版有限公司
79.评论集《儿童文学40年》(三版增订本)2005年彩虹出版社

我的文学情怀


儿童的眼神使自己坦然


回首,心中不免泛起一阵喜悦。四十余年来的笔耕,总算为自己留下了生活的痕迹,也为自己带来了海内外文艺界的温情。
漫长的创作道路上,并不寂寞。虽有苦闷、受创的时刻,但也有欢愉和热闹的日子。用笔杆抒写内心的感触和思潮,原本就是一件乐事儿;受到批评时,自有反省的时候,受到赞赏时,更是执笔艰难!
自从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习作之后, 便不曾和文学绝过缘,爱阅读,成了巨大的动力,使我不断地在散文、诗歌、小说……各方面作出尝试。而最后,我竟被定位于儿童文学上。
爱上儿童文学,只因爱上天真无邪的儿童!我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获得鼓舞;也从小读者脸上的笑容得到极大的激励。对儿童来说,文学中的向上和向善的精神,无时不在小小的心灵上滋长;在诱导儿童学习待人处世的同时,自己也无时不自问:“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期间,是否们心无愧?”几乎所有的儿童文学家,都有奉献的精神,都必有无私的爱心。这些都是我在写作道路上所必须学习的。
从事儿童文学,可以使自己坦然、快乐;也可以让自己回到美丽的童年时光。“寓教于乐”,正好让自己在笔耕时,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由于马华作家群中,认真、全力以赴去从事儿童文学创作 的很少,我的努力便显得“突出”,获得的奖励也比较多,这是我默默耕耘时所没料到的事儿!
受邀为出版商的特约作者,以至受聘为教育部课本局的撰稿人,不但为我带来经济的实惠,同时也可算是对自己数十年来在儿童文学方面努力的回报。无疑地,自1962年《黄瓜公主》面世,到今日《一把大雨伞》的再版发行,五六十本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是一股振奋和自励的力量,无时不在冲击着我、推动着我;加上儿童的眼神和笑脸,将使我无怨无悔地在儿童文学创作的漫长道路上勇往直前!

2010年7月1日星期四

许友彬


一、出生
1955年1 0月,林赛燕第一次赴医院(吉打亚罗士打中央医院)生产。产后睡去,醒来时,护士抱着孩子前来,她睁眼一看即说:“这个不是我的孩子。”护士抱走,换一个来,她说:“这个才是。”后来别人问她怎知道掉包了,她说:“我生过两男四女,还认不出自己的孩子?”
二、上学
上课的钟声,总是在他起床后如厕时响起。学校(益群小学)在一箭之遥,厕所内听得见钟声。宁可蹲在厕内也不愿去上课。等到姨母林赛英持藤条来,才哭哭啼啼穿上裤子,像羊儿一样鞭一下走一步上学去。肖羊之故也。
三、求职
高中毕业后,父亲许宝添代他赴槟城求职,请亲戚林顺孟介绍。林夫人说:“做什么工?叫他来我这儿住,我供他读书。”于是赴槟城念先修班。在槟念书期间,结识学妹余秀凤。
四、游生
大学毕业后,娶余秀凤为妻。1983年在沙巴生下长女书简;1988年在槟城生下儿子书其;1995年在雪兰莪生下幼女书芹。这个年代,有学问的人到处游学,没学问的人只好到处“游生”。

【寫作資歷】
曾于《学报》《建国日报》《马来亚通报》《新明日报》《光明日报》《星洲日报》《中国报》《南洋商报》《新生活报》《风采》《新潮》《妇女》撰写专栏,曾获《通报/作协小说奖》《乡青小说奖》等。


【著作年表】
1. 散文《大学生手记》1983年人间出版社
2. 散文《大学生手记》(再版)1987年十方出版社
3. 散文《教书匠手记》1985年人间出版社
4. 散文《教书匠、印度庙》1989年十方出版社
5. 散文(合记)《阿满与瘦子》1996年丹袖出版社
6. 散文《似是而非》1996年丹袖出版社
7. 散文《粗中有细》1998年丹袖出版社
8. 长篇小说《七天》2006年红蜻蜓出版社

我的文学情怀


我老早就想好好走上这条文学的道路,走着走着,终于看到一点亮光,听到几下疏疏落落的掌声。我感到很高兴,环顾四周,我走到哪里了?原来我已走上一条歪路,到了一个非文学之地。我几乎脱离了文学之路。
一、上路
一上中学,我就开始看《学生周报》。那时,只看快活谷的笑话。我的小学同学林绍雄常给报章投稿,他跟我通信,也鼓励我投稿。他说:“我写文章,你画漫画。我多多写,你多多画。”他叫我画漫画,因为他认为我的文章还没到投稿的程度。
我听他的话,画很多漫画投稿,刊出的少,投篮的多。我的姐姐许友庄也投稿,她写散文,刊登在文艺版,我看了很羡慕。我也偷偷写起文章来。
记得第一篇文章投给习作版,主持这一版的鲁閰王给我按一句“拍案叫绝”,使我高兴得要死。(后来我在《学报》工作,才知我很幸运,因为投稿给习作版的人非常多,被抽中的稿不分好坏,像幸运抽奖一样。鲁阎王好的也评,坏的也评。鲁閰王是姚拓先生的化名,姚先生的家乡是河南鲁庄,故此阎王姓鲁。)
鲁閰王给我信心,我就进攻文艺版。那时偷偷摸摸地写,用
的不是真名。投稿差不多等于投篮。最初发表的好象以“北山人”为笔名。我的祖籍是广东省普宁县北山乡,父亲喜欢画水墨画,画了一些山水画挂在齐天大圣宫里,画底署名“北山人”。我这笔名是借用他的。
文章第一次在文艺版发表时,我还在念初中。上了高中后,我的目标是《蕉风》。写了很多首诗,全军覆没,改写小说,反见刊登。从此对小说有偏爱。
二、同路人
在《学生周报》写稿时,还不知道有一位住同乡(吉打十字港)的同路人,他叫黄烽衍,给《周报》和《蕉风》写很多散文和诗,以梵珂为笔名。
黄烽衍发觉我也在写稿,就写信给我。那时他已赴新加坡工作。他象一位大哥哥,为我解答很多问题。他还把他在新加坡买的书,一大叠一大叠寄给我。我因此读到了白先勇、张爱玲、余光中、叶珊、叶维廉、痖弦等的作品。
1972年新春,黄烽衍来我家,刚好我姐姐许友庄收到一本天狼星诗社的《绿洲》,内夹一封邀请函,邀请她去参加绿洲诗社的“诗人大会”。黄烽衍问我想不想去,我说想,他就带着我一站又一站地搭德士到霹雳州的美罗去。在那儿,我认识了温瑞安、温任平、蓝启元、休止符(周清啸)、黄昏星(李宗舜)、陈美芬等人。
在高中时期,我也加入了诗社,和温瑞安等人来往甚密。有一批同路人,写作并不寂寞。后来,我无法时常赴会而离开诗社。
三、歧路
离开诗社后,我上了先修班,忙着应付功课,在写作这条路停顿下来。等到进了马大,安下心来,才恢复写稿。
1979年,我追乌鸦追到《学报》社,结识了张爱伦(张锦忠博士)和黄协海(黄学海)。他们邀我写一些轻松的文章,辟个专栏给我。我认为这些东西不是文学,我就不用真名,以“瘦子”为笔名,写《大学生手记》。
《大学生手记》甚受欢迎,每周收到数十封读者来函,后来将之辑成书,也卖得不错。因此,我就被这条非文学之路引着走,越走越亮,越写越通俗。同时,各报章杂志也相约写专栏,从1979年至今20余年,专栏从没间断。故友端木虹曾多次劝我停写专栏,他说:“非文学也。”
不过,我最喜爱的还是小说,现在专注地看,吸取养分。有朝一日,一定要写一部像砖头一样可以丢狗的长篇。

梁志庆


梁志,于1 9 4 2年在麻坡出生。1963年日间师训学院毕业后即任教职,业余积极从事文学创作与活动。
作者擅写散文、诗歌及文学理论。他向来热心指导少儿写作,自1983年开始,他也致力于儿童诗的创作、理论建设及教学活动,并经常在报章上发表他的童诗散论,也受邀到我国各地师范学院讲课,对我国的童诗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入选《新马华文文学大系》、《当代马华散文选集》、《马华华文大系.散文一、二集》及《马华华文大系.新诗一、二集》。多篇散文作品入选为华文独立中学与国民型中学课文。多首儿童诗和数篇儿童散文入选《世界华文儿童文学大系》。
1972至1974年间,作者担任《儿童报》编辑。1979年获得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文学奖之新诗奖。1983年、1990年及2005年,他先后三度获得马来西亚福联会的散文优秀奖。自1991年起,他受聘担任星洲日报“花踪”文学奖评审员。1992年他题名中国出版的《世界儿童文事典》之“儿童文学作家榜”。1999年获得“花踪”儿童文学奖之佳作奖。2000年作者获得华总、马华、商联会联办的该年度“全国杰出华小教师 奖”并担 任《马华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助编。2002年他受邀担任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工商总会联办的第七、八届“马华文学奖”评审员。是年12月15日,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举行“文学之夜”之“向资深作家致敬”仪式,梁氏为受表扬的作家之一。

自2003年起,我国教育部实施新课程纲要,梁氏先后受聘为我国课程中心华文组科委培训营讲师及受邀为全国师范讲师研讨会主讲相关课题。近期则经常到全国各地为文教团体主持讲座或到师范学院讲课。

【著作年表】
1. 散文集《向阳的生命》,南马文艺研究会:1972年
2. 散文集《黄花乡镇》,南马文艺研究会:1987年
3. 童诗集《彩虹桥》,彩虹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
4. 童诗集《海的小儿女》,彩虹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
5. 散文集《夹起一片故乡情》,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1992年
6. 儿童文学散论集《给马华儿童文学扎根》,南马文艺研究会:1992年
7. 儿童文学散论集《童诗的摇篮》,彩虹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8. 散文集《听石》,南马文艺研究会:1996年
9. 儿童文学散论集《走进童诗的乐园》,新山松柏文化事业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另编著20多本儿童文学读物。

我的文学情怀


于熱忱中有期待


五、六十年代的民风纯朴,一般人的物质生活也比较匮乏,阅读是我那时候的爱好。在这些精神粮食当中,港台和本地的出版物是我的阅读对象。而后,我就有了文艺习作,也参与类似今日的文艺营的活动。配合写作的实践与文艺理论的汲取,使我对文学创作逐渐有了体会与提升。
前辈作家的鼓励和侪辈作家的勉励,成为我继续执笔为文的力量,我的作品也散见于报章杂志,再先后结集出版 。
1 9 6 9年,我与南马
区的诸位文友成立“南马文艺研究会”,在大家齐心协力之下,我们在创作之余,也积极地推动文艺活动。我们鼓励青少年从事文艺创作,使马文学后有来者。我曾在南文会主办的第一届青少文艺营的一篇报道文章《荡起双桨》中说:“…在创作的道路上,别人影响了我们,我们也影响别人;别人鼓励过我们,我们也鼓励别人。在相辅相成之下,文学的河流淌过一个又一个年代。”
基于这个信念,在20世纪的90年代,我与南文会诸君共同主办了四届“青少年文艺营”和七届“青年文学奖”的活动。进入1993年之后,南文会联合其它文教团体举办“全国华小童诗创作比赛”,鼓励小学生写诗,我也参与其盛。至今这项比赛已进入第九届。我自1983年开始便从事童诗的创作、教学与理论建设活动,并经常受邀到各地为文教团体包括全国各地师范学院主持童诗讲座或工作坊。2003年,童诗的创作与教学活动已纳入小学新课程纲要内,至此,童诗已然进入学府,小学生创作童诗也蔚为风气。
几十年过去了,在我的生活中,一直有文学为我提灯,供我探看文学的胜地。我在散文集《夹起一片故乡情》一书的后中有这么一句话:“这些作品当中,有我的散文创作和文学散论,都显露了我对生活和文艺的热爱与诚意,更有殷切的期望。”
一句话:我对文学的情怀,始终如一。

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家--马汉


马汉原名孙速蕃。他曾经在中小学校里执教31年,51岁提早退休,专职从事写作、编辑与出版工作。他先后曾担任出版社编辑经理、资深编辑、丛书和少年周刊主编。现任《嘉阳小作家》首席编务顾问,并担任松柏教育中心院长。 他从五年级就开始投稿,当时的报章副刊、学生杂志、刊物都是他投稿的对象。获得的稿费当作生活上的补贴和学费。后来,写作更成为他教书以外的第二种谋生之道。 就这么的,他写起了小说、杂文、散文、掌故、评论等文艺作品和儿童文学作品。中年之后,他亦着手于华文参考书及作文辅导读物的编写工作。 他出版过15种以上的文艺创作,30多本儿童文学,100种以上的儿童读物及超过40本的参考书和作文辅导读物。




恶嫂嫂变猴子

华族民间故事集:《恶嫂嫂变猴子》
书中的12篇华族民间故事都流传于中国南方韩江流#的潮州民间故事,经过艺术加工改编而成,其中包括了《风雨童子传奇》、《李子长传奇》、《一板打死江西王》、《巧媳妇》、《田螺姑娘》等等。每一个故事带出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教育意义。故事情节曲折,充满了机智,非常吸引,保证大家读得爱不释手,投入故事的幻境之中。


家是温暖的
短篇小说集:《家是温暖的》
全书收录了《家是温暖的》、《最珍贵的礼物》、《远方来的客人》、《遗爱人间》等10篇短篇小说。主旨描写师生情、友情、亲情之间最珍贵的爱心与同情心。篇篇故事情节动人、扣人心弦,让读者享受阅读的乐趣之余,还能感受人世间可贵的温情!

2010年6月28日星期一

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逻辑的关系

修辞语音词汇语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从属关系,它们各是语言学科的一个分支。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各有其研究对象,修辞则从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角度研究语音、词汇、语法的运用。 修辞同逻辑属于不同的学科,但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一)修辞同语音的关系
语音以语言声音的性质、结构规律为研究对象。修辞则把语音的双声叠韵、谐音、轻声、儿化、押韵、字调、重音等作为语言手段加以调用,使之在特定的题旨情境中以声传情,以音达意,收到良好的修辞效果。
(二)修辞同词汇的关系
词汇研究的是词义,词的构成,词汇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规范化等内容。修辞则从筛选、锤炼的角度,就声音、形体、意义、色彩、用法等方面对词语加以选用,使语言材料成为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手段。
(三)修辞同语法、逻辑的关系
语法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逻辑研究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修辞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因此有人提出,语法管的是“通不通”,逻辑管的是“对不对”,修辞管的是“好不好”。
修辞和语法、逻辑三者是有区别的,不能把它们混同起来,但它们之间又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
1.一般地,修辞要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切合语法的条件下进行。
2.修辞的特点同语法的特点密切相关。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某些修辞现象会转化为语法现象,而汉语修辞手段的特点有一部分是由汉语语法的特点所决定的。
3.对同一语言事实的分析,往往同时涉及语法、逻辑和修辞三个方面。当然,有些修辞现象是不能机械地用逻辑和语法的尺度去衡量的。因为修辞有时会突破语法规则或逻辑原则。
总之,语言三要素是修辞的基础,为修辞手段的选用、修辞效果的体现提供了条件,而修辞又在语言的综合运用中扩大了三要素的功用。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从综合角度研究语言的运用;有利于多方面地恰当地选用语言手段;有利于了解修辞的某种特点,并就此去辨证地分析修辞现象。

词语与修辞

学习要点:介绍动词、形容词、名词等几种主要词类的选用及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的不同表达效果。重点掌握词语配用的主要手段(如移用、仿用、代用、离合)及其修辞效果。

言语表达是以句子为基本单位的,而句子是由词语组成的。要使句子具有最佳修辞效果,必须讲究词语的运用与锤炼。我国古人关于“炼字”的论述十分丰富精辟。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指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强调字(词)是句子的基础,“清英”之句是在炼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中也说:“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大量的修辞实践也证明,只有在积累丰富词语的基础上,精确地掌握词语的涵义和用法,在说话写文章时才能运用得当,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下面我们分别从词语的选用与词语的配用两方面分析词语与修辞的关系。

一、词语的选用

(一) 选用词语的要求

准确贴切是选用词语的基本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1.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

要准确掌握意义相近的词语之间及同一个词语的几个相关意义之间的细微差别。因为有的词语虽意义相近,但它们所代表的概念或适用的对象并不一样;有的词语除了它的基本意义外,还带有感情色彩或语体色彩。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尽可能丰富的的词语,掌握它们在意义、用法、风格等方面的细微差别,运用时才能准确到位。

2.注意语境的制约

语境既包括言内语境即上下文,也包括言外话境,即时代背景、社会文化背景等现实的环境。词语孤立地看,无所谓好坏,但放到一定的上下文中就会显示出优劣来。杜甫《曲江二首》中的“穿花蝴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写出了恬静自然的大好风光,其中两个叠音词韵味十足。“深深”写出了蝴蝶穿花的背景,展示了春花似锦、枝密叶深的画面;“款款”写晴蜓点水,翩翩而飞的韵致,但这两个词只有在与“穿、见、点、飞”等动词的搭配中,在这种语境条件下,才显示出丰富优美的内涵。

人们的言语交际都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进行的,有一定的背景,这些现实语境也会影响词语的选用。比如鲁迅的杂文多用反语,嘻笑怒骂,锋芒逼人,有时选用的词语隐晦曲折,冷隽深刻,这是鲁迅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制约的结果。

3.看清对象

这里的“对象”有两层意思:一是陈述对象,一是交际对象。

交际对象就是言语交际中话语的接受者。说话写文章都有特定的听众和读者。我们在言语表达中常会根据交际对象的不同而选用相应的词语。例如向一位没什么文化的老太太提问:“您有配偶吗?”就不如采用“老伴儿”一词去取代“配偶”,这更适合交际对象的理解接受能力。

陈述对象指的是表达内容中所涉及的人。由于表述的对象不同,所选用的词语也不一样。鲁迅的《狂人日记》所选用的词语跳跃性很大,上下往往无联系,很符合“狂人”逻辑混乱的状态;《社戏》选用的词语浅近易懂,动作性很强,符合农村孩子的身份;《伤逝》选用的书面语词较多,知识分子腔调浓,符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口吻。

(二) 寻常词语的选用

寻常词语是指普通平易的词语,本不引人特别注意,但经过精心选用,放在句中恰当的位置上,却会产生很好的修辞效果。修辞学家张弓提出的“寻常语言艺术化”,指的就是一些寻常的言语表达式在寻常用法中却获得了不寻常的效果。

1.动词的选用

从修辞角度看,动词的选用很重要。汉语中动词很丰富,各种动作和行为的细微差别,都可用适当的动词区别开来。动词选用恰当,可以增强表达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例如:

①……他悠悠地踱着步子,嘬着牙花子,慢吞吞地吐着每一个字。好像是在掂每一个字的份量;又像是在咂每一个字的滋味。

例①中加点的五个动词选用准确,用白描的手法把“他”的形象勾勒出来,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②“好媳妇!”村里人谁不这么夸奖。

“好媳妇!”夫家的亲戚谁不这么传诵。

“好媳妇”丈夫的朋友谁不这么赞叹!

这里的三个动词,准确写出了“村里人”、“夫家的亲戚”、“丈夫的朋友”三种不同身份的人共同的反映,但又确切表示了人际关系的远近,这类表示心理活动或比较抽象的行为的动词,更要细心辨析,认真选择。

2 . 形容词的选用

形容词是描绘人或事物性质状态的词,从修辞角度看,它在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生动性上有独特的效果。

一般说来,在一定场合用形容词或不用形容词,在修辞效果上会产生很大差别。例如:

③“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 愤愤 的回转身,一面 絮絮 的说, 慢慢 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腰里,出去了。

这段话中心是写“圆规”杨二嫂顺手牵羊偷手套的行为。在选词上,先用“愤愤”表明她没要到她想要的木器家具而回身走时的气恼神态;“絮絮”写她通过利嘴发泄怨气;“慢慢”是突出她想趁机拿点东西而行走的样子,这三个形容词的选用,活脱脱勾勒出一个爱占便宜、尖酸刻薄的杨二嫂形象。

要增强修辞效果,必须注意恰当选用形容词。如:

④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 展转 而生活,也不愿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 麻木 而生活,也不愿都如别人的辛苦 恣睢 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这里用了“展转”、“麻木”、“恣睢”三个形容词,把三种虽都“辛又各有差异的不同人的生活,准确区分并贴切地表达出来了。

3.名词的选用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同一人或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名称,因此,从修辞的角度看,选用恰当的名词,能够准确得体地说明事物。例如:

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 心情 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 心绪 。

例⑤中的“心情”和“心绪”是近义词,但有细微差别;前者指心境、感情的一般状态,可好可坏,因此与“改变”搭配比较合适;后者指心境的安定或紊乱,且多用于指紊乱,因此与“没什么好”相组合较为得体。

以上就汉语中三大词类(动词、形容词、名词)的选用作了一些分析,这也是寻常词语选用的主要部分。当然,词语的选用并不限于这三种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以及虚词等,选择恰当都可提高表达效果。我们在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时,应该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体验、研究、分析、深化认识,这将有助于对词语进行准确贴切的选用

(三) 色彩词语的选用

我们这里所说的色彩词浯指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这些词语除了具有一般的词汇意义之外,还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风格色彩。这些色彩是在人们长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同样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恰当选用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1 . 褒义词和贬义词

在汉语词汇系统中,有些词语除了它们的基本意义之外,还附加有喜爱、赞美的感情色彩或带有厌恶、贬斥的感情色彩,前者称为褒义词,后者称为贬义词。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要注意词的感情色彩。用得正确,就能准确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和爱憎分明的情感;如果用错了,就会爱憎颠倒,立场模糊,影响思想感情的准确表达。例如:

⑥在遥远的途程上,我看到更多更多的红彤彤的脸孔和亮晶品的眼睛,不过这脸色,这眼光,都显得更 坚定 、更 成熟 、更 明智 、更 清新 了。

⑦我们要建立一支 庞大 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队伍。

例⑥选用了四个感情色彩鲜明的褒义词来写人,充分肯定并热情赞颂了解放军战士的成长与不断成熟;例⑦中的“庞大”带有贬斥的意味,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色彩正好相反,应改为“宏大”才恰当。

2.口语词与书面语词

有一部分词语适用于一定的交际场合、一定的语体,而不适用于另一些交际场合、另一些语体,这就是词的语体色彩的作用。如“爸爸、天亮、飞、怎么、剃头、快活、生气”与“父亲、黎明、飞翔、如何、理发、愉快、愤懑”等,这两组词语的语义基本相同,但语体色彩就不同:前者适合于口语表达,属口语语体词;后者适合于写作,属书面语体词。现代汉语中的大多数词是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的,有些词语则带有明显的语体色彩,要注意准确选用,以免产生不协调的表达效果。例 如:

⑧我们刚进厂的那天,车间主任使从百忙中抽出时间 接见 我们,同我们 进行了十分亲切友好的谈话 。

上句中加点的词,是新闻报道的常用语,通常用于报道很正式的官方会谈的场合,用在这里语体色彩显然不协调,影响了表达效果。

3.古语词与外来词

古语词是指现代汉语中少用而多见于古代文献的词,一般只见于书面语中。适当选用古语词,不仅可以丰富现代汉语的同义词,而且可用来表示庄重或讽刺的附加色彩,如:“诞辰”、“晋谒”、“铭记”、“志哀”等都表示庄严的感情色彩。古语词在公文语体中较多使用。公文语体中还保留着古汉语的多方面影响,有些古语词,如“兹、欣悉、值此……之际”等,经常在现代公文语体中出现,只要选用恰当,可使公文更显严肃正式,言简而意赅。

外来词是指从外国或其他民族语言里吸收过来的词,它是由于汉语同别的民族语言相互接触而产生的,使普通话的词汇更加充实和丰富起来,如“迪斯科”、“冰淇淋”、“沙发”、“景气”等。恰当选用外来词,可真实而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增添情趣,有时可收到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

4.方言词与俚俗语

方言词是指在方言区通用而没有在普通话里通行的词。方言词具有鲜明独特的地方特色。恰当选用方言词,可增强表达的乡土气息和地方情味,例如:

⑨每逢节日, 毛脚女婿 总要带些礼品,去孝敬未来的岳父母。

例中的“毛脚女婿”是上海方言中的词,特指与女儿确定恋爱关系而尚未结婚的未来女婿,选用该词,显示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俚俗词是一种带有鄙俗、粗鲁色彩的口头语词。恰当选用,可生动传神地表现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一般只在刻划人物的文艺语体中才用,要注意适用场合,不可过多过滥使用。

二、词语配用

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是句子,句子又是词语与词语配合使用的结果。要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思想,就一定要处理好句子中词浯的配合关系。

(一) 同义配用

同义配用就是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恰当地配合使用,可以收到既强调词语意义又不重复罗嗦,而且富有变化的修辞效果。如:

①一个人的肩上担不起那样 沉重 的担子,况且还是那 重重 的命运的打击。

②谁知大会并不结束,在尾声部分,又拖出张光年同志来陪绑,对他的《黄河大合唱》也胡乱 批 了一通。据说,这也是因为同一刊物前一期上曾有文章 批 过,于是也就奉命斗争了。自然,对他的 批判 更加无力。

例① 中的“沉重”与“重”,例②中的“批”和“批判”都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但在语体色彩上有些区别,配用的效果一是借色彩之别避免重复,二是前后形成鲜明对照。

(二) 反义配用

一对反义词语同时出现,可以在相互映衬中把所描述的事物表达得更加清晰,收到对比鲜明的表达效果。例如:

③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作者在这段文字中对比使用了十对词,其中“富裕——贫穷”、“友爱——仇杀”、“生——死”和“快乐——悲哀”四对反义词的配用,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控诉批判和对新世界的无限向往之情。

有些意义相反的词语结合使用,字面上看似自相矛盾、不合情理,但却表达了对立统一的含义,内涵深刻,引人深思,有警醒作用。例如:

④平凡的伟大。

⑤为了忘却的记念。

三、词语的变用

语言中的词语一般都有固定的意义和用法。但在人们的言语表达中,有时故意临时改变某些词语的用法或词性辞效果,这种方式,就是词语的变用。

(一) 改变词语的用法

在特定的语境中,让本来没有某种用法的词语临时具有那样的用法。细分起来,又有以下几种情况:

1.改变词语的搭配关系

即有意使词语与词语超常规搭配,造成看似不合逻辑、不合语法却独具效果的表达形式。如:

⑤上海关。钟楼。时针和分针

像一把巨剪,

一圈,又一圈,

铰碎了白天 。

⑥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 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⑦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闹, 整个村子被笑声浮了起来 。

⑧傍晚,凉风从台湾海峡吹来。路旁的金合欢花散出 甜丝丝的清香 。

例⑤中动词“铰碎”的宾语一般只能是具体事物,“白天”不是具体的东西,也不具有可剪的语义特征,这里强行将它们搭配在一起,虽不合事理,但形象表达了人们对时光流逝的感叹,这是具体词与抽象词的搭配;例⑥中的动词“低唱”、“弹琴”的动作本来只能由人发出,却分别用“油蛉”、“蟋蟀”作其主语,使这自然界的动物具有了人的感情,这是人物词与非人物词的搭配;例⑦中的“村子”本不像木头、石头那样会在水中浮沉,但与“浮”字搭配,生动描绘了整个村子都充满欢笑,这是此物词与彼物词的搭配;例⑧则是表示人的不同感觉的词语的搭配,“甜丝丝”本是一种味觉,“清香”是嗅觉,将这两种不同的感觉打通以达到独特的修辞效果。

2.改变词语的适用语境

词语一般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适用于一定的语境中。独特效果,在言语表达中可临时改变其适用语境。如:

⑨按“老规矩”,丈夫打老婆,老婆只能挨几下躲开,再经别人一拉,作为了事。孟祥英不只不挨,不躲,又 缴 了他的 械 ,他认为这是天大一件丢人事。

(10) 我们厂现在搞配套表演,大家把先进经验拿出来“ 赶集 ”,然后由大家把零碎的经验配成套。

例中“缴械”是军事用语,“赶集”是集市贸易方面的词语,在句子中都改变了它们适用的环境,收到诙谐、幽默的表达效果。

3.改变词语的音义结合关系

有意打破词语固有的音义关系,在特定语境中重构一种临时的语音与语义关系,从而生新鲜感,达到独特修辞效果。例如:

(11)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 勋业 得到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12)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 文明人 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 伟大 啊!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 伟绩 ,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 武功 ,不幸全被这几缕血丝抹杀了。

例 (11) 中的“勋业”指“功勋与事业”,常用于指不寻常的成就,这里却指阿Q对小尼姑“动手动脚”的小事情,改变了该词的语义轻重,将其降级使用,从而真实深刻地反映了阿Q和“大笑”的人们欺辱弱小者的心理状态。例 (12) 中的加点词本来都是褒义词,在这里却用来指称反面的、厌恶的人和事,明显带贬斥之意,这种褒贬色彩的改变,有力地控诉与鞭笞了北洋军阀的罪行。

(二) 改变词性

汉语中的每个词都具有它所属词类的语法特点。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临时改变某个词的词性,使表达更加生动传神。

(13) 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 国 ”下去一样。

(14)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 朦胧 在水气里。

(15)这个连长太“ 军阀 ”了!年纪不大,脾气可不小!

例(13)中的“国”是名词临时用作动词;例 (14) 中的“朦胧”是形容词临时用作动词,增添了静中有动的情味;例 (15) 中的“军阀”是名词,用作形容词,显得形象生动,具有讽刺效果。这种临时性的变化,一般都是强调某种意思或者表达某种强烈感情的修辞手段,它对语境的依赖性极强。离开特定语境,这种用法就不合语言规范,不能成立。

(三)顺势移用

在叙述甲乙两个有关联的事物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顺势移用于乙事物,而按常理乙事物与该词语是不可搭配使用的。如:

(16)他们可以 承担 一个浩大的 战争 ,可以 承担 重建家园的种种 艰辛 ,可是却 承担 不了如此沉重的离情。

(17)铁窗和镣铐,坚壁和重门,

锁 得住自由的 身 ,

锁 不住革命 精神 !

以上两例中,动词“承担”和“锁”都因甲事物而顺势连用到乙事物上去了。甲事物都是具体的,如“战争”、“艰辛”、“身”;乙事物则是抽象的,如“离情”和“精神”;把表现甲事物的动词移用到相关的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方式可以用来表达作者对现实事物的强烈感情,可使表义进一步深化,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四、词语的代用

词语代用是指不用本来指称某人或事物的名词,而用一个与该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词语来代替的修辞方式。词语代用可以突出某人或事物的特征,引起联想,加深印象。有时,对某些不便直称其名的事物采取词语代用,又可达到委婉含蓄的效果。

(一) 相关的借代

用一个与原人或事有密切关系的词语代替原来表示该人或事的词语。这种代用的词语必须与原词密切相关,这种关系可以是多方面的,如:

①“老栓 ,你有些不舒服么?——你生病么?”一个 花白胡子的人 说。

“没有。”

没有?——我想笑嘻嘻的,原也不像。”花白胡子便取消了自己的话。

例①中的“花白胡子”代替了“花白胡子的人”,用表示形象特征的词语来代替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这种代用,便于描绘人或事物的形象,有时还可附带某种特定的感情。如:

② 一撮毛 噗地坐倒在地上,“那不成,还是把我留在这里,你们不是优待俘虏吗?”

这里的“一撮毛”是人物外形上的一个特点,代用指称该人含有丑化、贬斥的感情色彩。

有时我们还可用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来代替表示抽象事物的词语,如:

③现在敌人已经在 磨刀 了,因此我们也要磨刀。

④节省 笔墨 /白费 唇舌 /肚子里有 墨水 /三个 臭皮匠 ,凑成一个 诸葛亮 。

例③中用“磨刀”这一形象的动作来代替“备战”这一较、抽象的事物;例④中的“笔墨”代替文字,“唇舌”代替说出的话,“墨水”代替文化知识,“臭皮匠”指一般人,“诸葛亮”代替很有智慧的聪明人。这种代用使表达更加形象具体。

⑤若要派他去敌人据点,捉个把 活舌头 ,那也是老牌子,手到擒来。

这里用“活舌头”代替敌人,从敌人的嘴中问出些我方需要的信息,“舌头”起关键作用。这是用表示部分的词语来代替事物的整体。

⑥老杨同志到场子里什么都通,拿起什么家伙来都会用,特别是好扬家,不只给老秦扬,也给那几家扬了一会,大家都说“真是 一张好木锨 ”。

这句中的“一张好木锨”代指“一位好扬家”,即用木锨用得好的人。这是用表示材料或工具的词语来代替与之有关的人或事物。

在口语中人们还常用商标词语来代替该物品,如用“龙井”代称浙江杭州龙井所产的绿茶,用“绍兴”代称浙江绍兴所产的酒,用“茅台”代指贵州的茅台酒,用“红塔山”代指云南玉溪的红塔山香烟,等等。

词语代用这种修辞手段很常用,以上所列举的,仅是几种主要类型。运用这种修辞手段的关键是要抓住某人或事物的显著特征,用与之相关的词语来代替其本名,使言语表达富于变化,形象生动。

( ) 避忌的借代

人们说话有时有所顾忌,不愿、不便或不忍心直说,就故意避开直接表达这些事物的词语,改用与之相关但比较含蓄委婉的词语宋代替,可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如:

⑦靳开来擦了擦发湿的眼睛:“连长,我说句掏心话,全连‘ 光荣 '了,我都不会过分伤心,为国捐躯,打仗死的嘛!唯独你,如果有个 万一 ……你那白发老母亲,还有韩玉秀怎么办?”

⑧歇了一下,他忽然关切地问道:“瑞娟常有信来吗?啥时候 吃 你们的 喜糖 呢?”

例⑦中“光荣”与“万一”这两个词都是用来代替“死”的,因为这是个大家不愿直说的词。在汉语中“死”有很多避忌借代说法,如“停止了呼吸”、“离开了我们”、“老了”、“心脏停止了跳动”、“驾鹤西去了”等等。例⑧中用“吃喜糖”代替“结婚”,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婚姻、爱情方面的问题,人们往往不好意思直说,相应也出现了多种避忌的词语,如用“朋友”代指恋爱对象,用“那位”、“那口子”代指爱人等。

五 、词语的仿用

为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达到诙谐、讽刺等效果,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临时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结构成分,仿造出一个新的词语来,这就是词语的仿用。主要可分以三类:

(一) 反义仿用

①有些天天喊 大众化 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 小众化 。

②希望大家积极支持改革工作, 促进 这一工作而不要“ 促退 ”这一工作……

例① 中的“小众化”是仿“大众化”而来,例②中的“促退”是仿“促进”而成的,都用相反相对的语素更换了原词语中的相关成分,两两对照,色彩鲜明,使言语表达诙谐而幽默,妙趣横生。

( ) 比照仿用

③别的人是 一表人材 ,我们的菊霞小姐是 两表人材 ,能文能武,天上少有,地上无双。

④龙二井又有油和水的矛盾,这是它的特殊性。周队长说,要促使矛盾转化,就要捞水,把水捞干。我们想一不做,二不休,搞它个 水落油出 。

例② 中的“两表人材”是比照成语“一表人材”而临时仿用的,例④中“水落油出”是仿“水落石出”而成的,它们都是利用连类而及的意义来仿造的。

(三)谐音仿用

有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人从三楼窗口将一盆脏水往下倒,恰巧倒在楼下过路人的身上,画的一旁写了“居高 淋 下”四个字,这显然是谐成语“居高临下”中的“ 临 ”音而仿用的。有的人说话常用脏话,人们戏称“出口成 脏 ”,这是对成语“出口成 章 ”的谐音仿用。这种谐音仿用,与特定的语言环境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离开了特定语境,就不能成立,若与语境相适应,就能起到强烈的讽刺作用,以少胜多,言简而意丰。

六、词语的调整

合成词和成语分别由语素和词按照一定的组织方式和次序组成。根据表达需要,人们有意对合成词和成语的组织次序进行调整,这种词语调整又可分为拆离和倒次两种情况。

(一) 拆离

词语拆离,又称词语拆用,将原来习惯于结合在一起的词或语素拆开使用。如:

①他虽然借父亲的光,有一个贫农成份,但他本人当初既不“ 贫 ”也不“ 农 ”,而是从小走南闯北,闯荡江湖。

②当时他的学习条件并不好:白天要“ 勤工 ”,在一家五金厂替工人煮饭;晚上才能“ 俭学 ”,利用夜里时间去补习法文。

例① 中的“贫农”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在此却将它临时拆开使用,对原词的含义进行巧妙解释,又说明了“他”当时的情况,生动而又简洁;例②中的“勤工俭学”拆开使用,既便于分说当时的条件,又可通过对照而显示“他”刻苦学习、不怕艰难困苦的高贵品质。

(二) 倒次

词语的倒次指为了增强语言的音乐性或节奏感,临时将原来词语中的语素安排次序颠倒过来。如:

③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 直上 重霄九 。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例③ 中的“重霄九”按通常说法应是“九重霄”,为了符合诗词格律的押韵要求,临时颠倒了词序,增强了音乐性,使句式整齐统一,富有节奏感。


句子与修辞

学习要点: 句式的选用,包括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松句与紧句、常式句与变式句、肯定句与否定句等几组同义句式的特点及其修辞效果。

词语的修辞是重要的,但词语毕竟是造句的最小单位,词语的修辞效果只能从具体句子中显示出来。脱离了组成话语的句子,任何一个词语都很难说得上它的好坏。人们进行交际,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是句子,因此,如何组词成句,是语言运用的一项基本功。前人对此亦有深刻的认识: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李频的“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北梦琐言引》)、皮日休的“百炼成字,千炼成句”(《皮子文薮》)等,都表达了他们对句子修辞的高度重视。

汉语的表达手段是丰富的。不仅有成千上万的词语可供选用,组合成多种多样的句子,而且有表义丰富的不同句式,为我们达意传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句子进行认真的推敲、选择、加工调整,可以提高句子的表达效果。下面分别从句式的选用和句子的锤炼两方面谈谈句子与修辞的关系。

一、同义句式的选用

所谓同义句式是指结构方式不同但表达意义大体相同的一组句子。同义句式的选用,是指在内容基本相同但结构不同的那些句子中,根据语境条件,尤其是上下文的制约,选择表达效果最佳的句式。汉语中存在大量同义句式。例如:

①中国队打败了日本队。——日本队被中国队打败了。——中国队把日本队打败了。

②安息吧,总理。——总理安息吧!

③这是错误的。——这是不对的。

④他的话有道理。——他的话不是没有道理。——难道他的话没有道理?

以上各组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结构有别。哪一句的表达效果好呢?这就要看是在怎样的语境中表达了。这些同义句式的存在,为我们选用句式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

(一) 长句和短句

从句子的长度看,形体有长短之别,据此可分出长句与短句。同一个意思,可以用长句来表达,也可以用短句来表达。句子信息量的大小,并不取决于句子形体的长短,但不同句式具有不同的修辞效果。长句一般指形体较长、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短句一般指形体较短,结构比较简单的句子,二者间无绝对的界限,是相对而言的。

1.长句

长句之所以长,就是因为它结构复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修饰成分多,二是联合结构多;三是分句多,而且分句间的结构关系比较复杂。例如:

⑤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⑥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祥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合谐的合奏充满了你的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

⑦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了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战争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

例⑤的宾语“民族英雄”之前有复杂的修饰语;例⑥中的“这时间”是复指破折号前边的联合结构的,由六个“当……的时候”组成;例⑦则是由多种结构关系的多个分句构成。

因为长句中包含的成分复杂,所以具有严密周详、精确明晰、委婉细腻、气势畅达的修辞效果。因此长句有利于周密、详尽地阐述道理,郑重、庄严地表明主张,或进行绘声绘色的描写。长句多用于书面语中的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有时也适用于文艺语体的描写及抒情性议论中。

2.短句

短句与长句相对,修辞效果是简洁明快、活泼有力。短句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形:一是表达紧张激动的情绪和坚决肯定的口气;二是如实地记录生活中的口语,尤其是人物对话;三是简单明了地记述事件。如:

⑧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样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⑨他耸起肩又舒了一口气,眨巴眨巴眼,眉毛上的水珠便滚落在桌子上了。他一边伸手在口袋里掏摸着,问我:

“书记他们呢?”

“都上堤啦!”

“正在抢救!”

“动员了多少群众?”他像个首长检查工作似地,一本正经地盘问起我来了。

⑩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小飞蛾”。小飞蛾生了个女儿叫“艾艾”,算到一九五O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虚岁二十,周岁十九。

例⑧是演讲辞,既表达了演讲者激昂的情绪,又便于听众接受;例⑨中的人物对话明快而生动,符合生活真实;例⑩用短句写人记事,显得轻松、明快、紧凑、自然。因此,短句较适用于日常谈话、辩论、演讲、戏剧台词、广播稿、杂文、儿童文学作品和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有些评论文章,采用短句也可取得良好的修辞效果。

(二) 整句与散句

句子的结构有整有散,这是就句子结构的整齐匀称和参差错落来说的。

1.整句

整句指结构整齐、长短划一的句子。例如:

(11)从一个螺壳,可以听到海上风浪的呼啸到宇宙之光的折射。

从一粒石英,可以看到宇宙之光的折射。

整句由于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在诗歌、唱词、抒情散文中运用较广,适合于表达丰富的感情、深刻的感受,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散句

散句是指结构自由、长短不等的句子。散句的结构灵活多变,但散而不乱,丰富多样,故能避免单调、呆板,收到生动感人的效果。

(12)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地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

这段文字中的句子长短相间,结构参差,却细致入微、生动活泼地描绘了那喷薄欲出的朝阳,真切而鲜明。因散句较自由,故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使用频率相当高。

(三) 松句和紧句

句子的组织有紧有松,各有其不同修辞效果。句子的松紧与长短有关,但不是一回事。

1.松句

松句是指句子成分问组织松散而语气舒缓的句子。如:

(13)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莹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有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精美的图画。

这段写雨后月光的文字,淡雅而清美,很有层次,采用松句不仅避免了很长的附加成分,使句子用力均匀,显得轻松、活泼,而且使语意明晰、层次清楚。正因如此,松句有助于从容不迫地叙事、说理,细细地描摹人物举动、状态,往往会产生亲切自然的修辞效果。

2.紧句

紧句是和松句相对而言的,指句子成分间组织紧凑、结构严密的句子。如:

(14)这是在丝绸之路、玄奘取经、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五四前后大批青年旅欧蹈海时,都不成问题的问题,在我们却是块“血栓”。

该句中第一分句宾语“问题”的定语由结构复杂的主谓词组充当,这一主谓词组又用了“在……时”这个长而复杂的介词词组作状语,整个句子容量大,而且结构严密、紧凑。这种紧句多用于书面语中,以政论语体和科技语体中最为多用,在文艺语体中的使用频率也有提高。紧句在有限的句子形式中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往往收到言简意赅的修辞效果。

(四) 常式句与变式句

这是指句子在语序上的调整。汉语的形态缺乏变化,语序既是主要的语法手段也是重要的修辞手段。在汉语中语序一般是固定的,语序不当,必然有损于意思的正确表达。但在一定语境中,灵活地变通某些语序却可以增强言语表达效果。所谓常式句,是指正常语序的句子,变式句是语序有别于常位的句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主语和谓语的倒装

(15) 鼓动 吧,风! 咆哮 吧,雷! 闪耀 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16) 终于过去了 ,中国最后一个黑暗王朝的统治。

2.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倒装

(17)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 蓊蓊郁郁 的。

(18)十亿亲人睡得正甜正香,千万个孩子在梦里甜笑, 静静地 , 美美地 ,……

例(17)是定语后置,例(18)是状语后置。

3.偏正复句中分句的倒装

(19) 我轻轻地走了开去, 为的是不致打断了他的诗兴 , 让他安静地思索 。

(20)每个人都能表现出他的价值, 只要诚实 , 只要一心向着光明 。

从以上例句中可以看出,不管采用何种变式句,都是为了达到特殊的修辞效果:或是为了强调句子中的某一成分,如句中加点的部分;或是因为情态上的要求,在情绪激动或情势急迫时,往往先说出特别关注的内容,这就自然形成倒装,如“怎么了,你?”;或是为了句子结构上的要求,如把长句化短,因而把长修饰语移到中心词之后。

变式句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基本意思不改变,只是在强调重点和情态上有所变化;二是句法关系不改变,只是句子成分在位置上有先后次序的不同,结构关系不变;三是这种语序的变化,往往有重音、语调和停顿等手段的配合,以加强表达效果。

变式句除以上三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即施事和受事的变位,也会影响表达效果。

所谓施事,也叫施动者,是动作发出者,常放在主语位置上。受事,也叫受动者,是动作的承受者,常放在宾语位置。但有时为了特殊的表达需要,可以将施事后置于句子的状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或将受事前置于状语或主语的位置上,这就是施受变位的情况。如:

(21)敌人 被 这些烧不死的火人吓破了胆,掼下喷火器,跌跌爬爬地往回逃了。

(22)又有多少人揭竿而起,画着眉毛,扎着头巾,参加战斗,把 压迫 他们的贵族豪强杀死在这些土地上面。

(23)在斜对门豆腐店里确乎终日 坐着 一个杨二嫂。

例(21)通过用介词“被”把受动者“敌人”提前,强调“敌人”的狼狈样子。这种句式在语法上叫“被”字句,介词除用“被”外,还常用“教”、“为”、“让”等词。例(22)则用介词“把”将受动者“贵族豪强”置于动词之前,为的是突出、强调受动者。这种句式叫“把”字句。除此外,还常用“将”、“对”、“连”等词使受动提到状语位置上,以达到强调它的效果。例(23)则把动作发出者“杨二嫂”后置于动词“坐”之后,在动词前则是表明动作发生地点的短语,这是语法上所说的“存现句”,从修辞角度看,是出于一定的表达需要,强调说明在什么地方发生什么情况,具有很强的描写性。

施受关系的常位与变位,各有各的用场,应根据上下文的语境选用。人们在言语表达中,常交替使用,只要适合意义和结构上的要求,都能收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 ) 肯定句与否定句

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肯定的句式,也可以用否定的句式,但不同句式的选用会带来不同的修辞效果。如:

(24)他的成绩挺好。——他的成绩不坏。

例(24)中的两个句子基本意思一样,前者采用肯定句式语意较重,而后者采用否定说法,语意要轻得多。因此,为达到一定修辞目的,应根据不同情况加以选择,注意以下几点:

1.语气不同

一般说来,否定句比较委婉、缓和,不像肯定句那么直截了当,对方较容易接受。

2.双重否定句

如果运用双重否定句,有时在语气上要强烈得多,表示非常肯定;有时语气却比单纯肯定要委婉一些。如:

(25)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 没有 一个 不 佩服, 没有 一个 不 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26)人家都说你心好, 不会不 帮忙的。

例(25)采用双重否定表示强烈的肯定,因为这句式表达出没有例外,排除其他可能的意味,语气更加坚定有力。例(26)语气却因用了双重否定而显得委婉一些,礼貌一些。

3.多重否定

如果用多重否定表示肯定,要弄清其层次,注意不能把话说反。

4.否定与肯定的联合使用

肯定、否定句式可联合使用,互相衬托,强化并丰富要表达的内容。如:

(27)文学语言 不是 日常口语的复制品, 而是 日常口语经过文学加工的形式。

(28)慢慢地将军惊奇地发现,随着一封封信的往来,他和老人的心在一天天靠近,他仿佛觉得,这陌生的老人 就是 曾令标同志的父亲, 不 ,简直已经 成了 他的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的成员了。

(六) 设问句与反问句

疑问语气中的反问和设问的语气变化丰富,比较强烈而生动。它们与单纯疑问句不同,它们都是无疑而问,心中早有定见,无须对方回答,是一种运用语言技巧以增强修辞效果的方法。

1.设问句

设问句指提出问题,接着由自己来回答的一种句式,其目的是通过问题提示下文,引起人们的注意。如:

(29)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设问句式可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而灵活变化:有时可先从反面提问,再从正面回答,先否定反面的问题,再说出正确的答案,使文章波澜起伏;有时可连续提问,统一作答,增强文章的气势;有时可边问边答,层层剖析,步步深入,引人入胜。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要注意提问的明确,这样才能为突出中心论点创造条件,而且提问句子要简短,才能迅速抓住接受者注意力,引起思索,使表达更加鲜明深刻。

2.反问句

反问句是指只提出问题而不作解答的句子,但它与一般疑问句不同,反问的答案已经暗含在问话之中了,只不过通过提问方式表达,以激发人们的思考,自己得出答案。如:

(30)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这段话中,前边的提问有统摄作用,以引起人们的重视,接着用反问句式暗示出答案。反问句式的修辞效果,可从两方面体现:一是就文章的气势来说,反问句有逼人的锋芒,可增强文章的语势;二是就说理来看,在论点、论据充分合理的基础上,采用反问句式可使语气更加肯定有力,观点更加确定无疑。

二、句子的加工和调整

为提高表达效果,还要根据修辞的基本要求,对句子不断推敲琢磨、不断加工和调整。句子加工调整的办法很多,基本要求是连贯、周密、简练、生动。

(一) 句子要连贯

要使句子连贯,必须从句子内部的组织和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配合上作出努力。即句子中的各个成分要组合得当,从而使句子语气通畅;句与句之间要注意衔接紧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下面列举两例,看作家是如何修改文句从而使句子连贯的。

①眉间尺凝神细视,仿佛有五尺余,却不得怎样锋利,剑口反而有些浑圆,正如一片韭叶。

②眉间尺凝神细视, 这才 仿佛 看见长 五尺余,却并不见得怎样锋利,剑口反而有些浑圆,正如一片韭叶。

例②只在例①的基础上加了几个字,就使上下文的衔接自然而密切了。

③为着窗外紧紧地压贴着一所所大楼,所以虽在白昼的窗,有着宽阔的窗,屋里也嫌过于阴暗。

④窗外一座座大楼,遮住了光线,屋里显得很阴暗。

例④省去了例③中的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句与句之间的因果关系仍未改变,而且更加顺畅自然。

为了使句子连贯,有时要适当增加一些具有关联作用的词语,有时则要减去妨碍连贯的某些词语,有时还要改变句式和语序。

( ) 句子要周密

要全面反映客观事物,就要以周密的言语吾表达作为必备条件,而这又与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密切相关。人们常常借助修饰、限制性语句来恰当限制表达范围,以便周密地表达思想。如:

⑤所以这文坛,暂时大约还要被两大类子弟,就是“破落户”和“暴发户”所占据。

⑥所以这文坛, 从阴暗这方面看起来 ,暂时大约还要被两大类子弟,就是“破落户”和“暴发户”所占据。

例⑥加入一个插入成分,指明了下文描述的文坛状况的视角是“阴暗方面”,比例⑤更加妥贴而周密。又如:

⑦来稿一律退还,油印、复写或铅印的稿件不退。

这句话有多处是不周密的:前边的“一律退还”与后边的“不退”自相矛盾;而且按一般逻辑,“来稿”都“退”,别人就没有投稿的必要了,这句话显然缺少必要的限制,可改为:

⑧来稿如不采用,除油印、复写或铅印的稿件不退外,其余一律退还。

有时不注意句中成分的照应,往往会使句子的意思自相矛盾,如:

⑨那一条条小 泥路 的 甬道边 ,书声 琅琅 ,飘荡在 静谧 的校园上空。

这短短的一句话中就有两处自相矛盾:“小泥路”与“甬道”;“书声琅琅”与“静谧的校园”。这是由于照应不周而造成的。

(三) 句子要简练

言语表达要力求用简洁的句子表达丰富的内容,做到言简意赅。就使用语言材料来说,应做到“精要”,即用词要少而准确,长话短说、废话不说。正如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所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下面是鲁迅先生为求简练而修改文稿的例子:

(10)在这时候,我才确信,我是相信人死无鬼,虽在久病和高热中,也还没有动摇的。

(11)在这时候,我才确信,我是到底相信人死无鬼的。

例(11)增加了“到底”一词以强调语意,删去了例⑩的最后一句话,既没有损害原意,又避免了繁冗,使表达简洁明了。

要做到句子简练,除去多余的语句或词语外,还要注意提炼句意,不要使意思重复,也可采用各种语言手段化长句为短句,或运用虚词凝缩结构等。如:

(12) 那些 拿起枪来献身革命斗争的工农子弟, 那些 用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战士们,我 感到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13)运动战的特点之一,是其流动性, 不但许可而且要求 野战军大踏步的前进和后退。

例(12)把两个名词性词语提到前面,用代词“他们”来称代,既突出了句子的中心,又避免了句子结构的冗赘。例(13)删除了句中的重复词语,用“不但……而且……”将两个动词联合起来,语言简练又增强了语势。

(四) 句子要生动

句子加工调整还要达到生动形象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感染人,打动人,使人产生共鸣。句子的生动形象常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来实现。如比喻、比拟、映衬等辞格,除运用辞格外,还可采取一些其他手法使句子达到生动的表达效果。如“微变”就是其中之一。

微变是对原句中的某些部分作适当改动,这种改动是针对本句的上下文而言。这种改变不仅极微小,而且改动言语表达方式的同时,不传递新的语意,只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单调,如:

(14) 那 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 实在 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 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 决不 是平凡的树。

这是一篇文章中前后两段的起句,也是微变句,整个句式几乎没有大的改变,只是把“那”改为“这”,显示出作者描写视点的由远及近;把“实在”改为“决不”,句子语气坚定。这种微变句式,因为大体相同,有强化表意的作用;因为有些微变化,又显得细腻,十分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微变方法在抒情性文章中经常运用。又如:

(15)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 英雄事迹 的时候,你的 感想 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 是可爱的 吗?……

朋友,当你听到这段事迹的时候,你的 感觉又是 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 是最可爱的人 吗?

上例加点部分意思相同,句型不变,仅在用词上有微小变化,却层层递进,增强了表达的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