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8日星期一

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逻辑的关系

修辞语音词汇语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从属关系,它们各是语言学科的一个分支。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各有其研究对象,修辞则从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角度研究语音、词汇、语法的运用。 修辞同逻辑属于不同的学科,但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一)修辞同语音的关系
语音以语言声音的性质、结构规律为研究对象。修辞则把语音的双声叠韵、谐音、轻声、儿化、押韵、字调、重音等作为语言手段加以调用,使之在特定的题旨情境中以声传情,以音达意,收到良好的修辞效果。
(二)修辞同词汇的关系
词汇研究的是词义,词的构成,词汇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规范化等内容。修辞则从筛选、锤炼的角度,就声音、形体、意义、色彩、用法等方面对词语加以选用,使语言材料成为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手段。
(三)修辞同语法、逻辑的关系
语法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逻辑研究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修辞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因此有人提出,语法管的是“通不通”,逻辑管的是“对不对”,修辞管的是“好不好”。
修辞和语法、逻辑三者是有区别的,不能把它们混同起来,但它们之间又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
1.一般地,修辞要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切合语法的条件下进行。
2.修辞的特点同语法的特点密切相关。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某些修辞现象会转化为语法现象,而汉语修辞手段的特点有一部分是由汉语语法的特点所决定的。
3.对同一语言事实的分析,往往同时涉及语法、逻辑和修辞三个方面。当然,有些修辞现象是不能机械地用逻辑和语法的尺度去衡量的。因为修辞有时会突破语法规则或逻辑原则。
总之,语言三要素是修辞的基础,为修辞手段的选用、修辞效果的体现提供了条件,而修辞又在语言的综合运用中扩大了三要素的功用。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从综合角度研究语言的运用;有利于多方面地恰当地选用语言手段;有利于了解修辞的某种特点,并就此去辨证地分析修辞现象。

词语与修辞

学习要点:介绍动词、形容词、名词等几种主要词类的选用及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的不同表达效果。重点掌握词语配用的主要手段(如移用、仿用、代用、离合)及其修辞效果。

言语表达是以句子为基本单位的,而句子是由词语组成的。要使句子具有最佳修辞效果,必须讲究词语的运用与锤炼。我国古人关于“炼字”的论述十分丰富精辟。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指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强调字(词)是句子的基础,“清英”之句是在炼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中也说:“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大量的修辞实践也证明,只有在积累丰富词语的基础上,精确地掌握词语的涵义和用法,在说话写文章时才能运用得当,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下面我们分别从词语的选用与词语的配用两方面分析词语与修辞的关系。

一、词语的选用

(一) 选用词语的要求

准确贴切是选用词语的基本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1.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

要准确掌握意义相近的词语之间及同一个词语的几个相关意义之间的细微差别。因为有的词语虽意义相近,但它们所代表的概念或适用的对象并不一样;有的词语除了它的基本意义外,还带有感情色彩或语体色彩。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尽可能丰富的的词语,掌握它们在意义、用法、风格等方面的细微差别,运用时才能准确到位。

2.注意语境的制约

语境既包括言内语境即上下文,也包括言外话境,即时代背景、社会文化背景等现实的环境。词语孤立地看,无所谓好坏,但放到一定的上下文中就会显示出优劣来。杜甫《曲江二首》中的“穿花蝴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写出了恬静自然的大好风光,其中两个叠音词韵味十足。“深深”写出了蝴蝶穿花的背景,展示了春花似锦、枝密叶深的画面;“款款”写晴蜓点水,翩翩而飞的韵致,但这两个词只有在与“穿、见、点、飞”等动词的搭配中,在这种语境条件下,才显示出丰富优美的内涵。

人们的言语交际都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进行的,有一定的背景,这些现实语境也会影响词语的选用。比如鲁迅的杂文多用反语,嘻笑怒骂,锋芒逼人,有时选用的词语隐晦曲折,冷隽深刻,这是鲁迅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制约的结果。

3.看清对象

这里的“对象”有两层意思:一是陈述对象,一是交际对象。

交际对象就是言语交际中话语的接受者。说话写文章都有特定的听众和读者。我们在言语表达中常会根据交际对象的不同而选用相应的词语。例如向一位没什么文化的老太太提问:“您有配偶吗?”就不如采用“老伴儿”一词去取代“配偶”,这更适合交际对象的理解接受能力。

陈述对象指的是表达内容中所涉及的人。由于表述的对象不同,所选用的词语也不一样。鲁迅的《狂人日记》所选用的词语跳跃性很大,上下往往无联系,很符合“狂人”逻辑混乱的状态;《社戏》选用的词语浅近易懂,动作性很强,符合农村孩子的身份;《伤逝》选用的书面语词较多,知识分子腔调浓,符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口吻。

(二) 寻常词语的选用

寻常词语是指普通平易的词语,本不引人特别注意,但经过精心选用,放在句中恰当的位置上,却会产生很好的修辞效果。修辞学家张弓提出的“寻常语言艺术化”,指的就是一些寻常的言语表达式在寻常用法中却获得了不寻常的效果。

1.动词的选用

从修辞角度看,动词的选用很重要。汉语中动词很丰富,各种动作和行为的细微差别,都可用适当的动词区别开来。动词选用恰当,可以增强表达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例如:

①……他悠悠地踱着步子,嘬着牙花子,慢吞吞地吐着每一个字。好像是在掂每一个字的份量;又像是在咂每一个字的滋味。

例①中加点的五个动词选用准确,用白描的手法把“他”的形象勾勒出来,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②“好媳妇!”村里人谁不这么夸奖。

“好媳妇!”夫家的亲戚谁不这么传诵。

“好媳妇”丈夫的朋友谁不这么赞叹!

这里的三个动词,准确写出了“村里人”、“夫家的亲戚”、“丈夫的朋友”三种不同身份的人共同的反映,但又确切表示了人际关系的远近,这类表示心理活动或比较抽象的行为的动词,更要细心辨析,认真选择。

2 . 形容词的选用

形容词是描绘人或事物性质状态的词,从修辞角度看,它在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生动性上有独特的效果。

一般说来,在一定场合用形容词或不用形容词,在修辞效果上会产生很大差别。例如:

③“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 愤愤 的回转身,一面 絮絮 的说, 慢慢 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腰里,出去了。

这段话中心是写“圆规”杨二嫂顺手牵羊偷手套的行为。在选词上,先用“愤愤”表明她没要到她想要的木器家具而回身走时的气恼神态;“絮絮”写她通过利嘴发泄怨气;“慢慢”是突出她想趁机拿点东西而行走的样子,这三个形容词的选用,活脱脱勾勒出一个爱占便宜、尖酸刻薄的杨二嫂形象。

要增强修辞效果,必须注意恰当选用形容词。如:

④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 展转 而生活,也不愿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 麻木 而生活,也不愿都如别人的辛苦 恣睢 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这里用了“展转”、“麻木”、“恣睢”三个形容词,把三种虽都“辛又各有差异的不同人的生活,准确区分并贴切地表达出来了。

3.名词的选用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同一人或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名称,因此,从修辞的角度看,选用恰当的名词,能够准确得体地说明事物。例如:

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 心情 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 心绪 。

例⑤中的“心情”和“心绪”是近义词,但有细微差别;前者指心境、感情的一般状态,可好可坏,因此与“改变”搭配比较合适;后者指心境的安定或紊乱,且多用于指紊乱,因此与“没什么好”相组合较为得体。

以上就汉语中三大词类(动词、形容词、名词)的选用作了一些分析,这也是寻常词语选用的主要部分。当然,词语的选用并不限于这三种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以及虚词等,选择恰当都可提高表达效果。我们在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时,应该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体验、研究、分析、深化认识,这将有助于对词语进行准确贴切的选用

(三) 色彩词语的选用

我们这里所说的色彩词浯指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这些词语除了具有一般的词汇意义之外,还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风格色彩。这些色彩是在人们长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同样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恰当选用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1 . 褒义词和贬义词

在汉语词汇系统中,有些词语除了它们的基本意义之外,还附加有喜爱、赞美的感情色彩或带有厌恶、贬斥的感情色彩,前者称为褒义词,后者称为贬义词。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要注意词的感情色彩。用得正确,就能准确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和爱憎分明的情感;如果用错了,就会爱憎颠倒,立场模糊,影响思想感情的准确表达。例如:

⑥在遥远的途程上,我看到更多更多的红彤彤的脸孔和亮晶品的眼睛,不过这脸色,这眼光,都显得更 坚定 、更 成熟 、更 明智 、更 清新 了。

⑦我们要建立一支 庞大 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队伍。

例⑥选用了四个感情色彩鲜明的褒义词来写人,充分肯定并热情赞颂了解放军战士的成长与不断成熟;例⑦中的“庞大”带有贬斥的意味,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色彩正好相反,应改为“宏大”才恰当。

2.口语词与书面语词

有一部分词语适用于一定的交际场合、一定的语体,而不适用于另一些交际场合、另一些语体,这就是词的语体色彩的作用。如“爸爸、天亮、飞、怎么、剃头、快活、生气”与“父亲、黎明、飞翔、如何、理发、愉快、愤懑”等,这两组词语的语义基本相同,但语体色彩就不同:前者适合于口语表达,属口语语体词;后者适合于写作,属书面语体词。现代汉语中的大多数词是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的,有些词语则带有明显的语体色彩,要注意准确选用,以免产生不协调的表达效果。例 如:

⑧我们刚进厂的那天,车间主任使从百忙中抽出时间 接见 我们,同我们 进行了十分亲切友好的谈话 。

上句中加点的词,是新闻报道的常用语,通常用于报道很正式的官方会谈的场合,用在这里语体色彩显然不协调,影响了表达效果。

3.古语词与外来词

古语词是指现代汉语中少用而多见于古代文献的词,一般只见于书面语中。适当选用古语词,不仅可以丰富现代汉语的同义词,而且可用来表示庄重或讽刺的附加色彩,如:“诞辰”、“晋谒”、“铭记”、“志哀”等都表示庄严的感情色彩。古语词在公文语体中较多使用。公文语体中还保留着古汉语的多方面影响,有些古语词,如“兹、欣悉、值此……之际”等,经常在现代公文语体中出现,只要选用恰当,可使公文更显严肃正式,言简而意赅。

外来词是指从外国或其他民族语言里吸收过来的词,它是由于汉语同别的民族语言相互接触而产生的,使普通话的词汇更加充实和丰富起来,如“迪斯科”、“冰淇淋”、“沙发”、“景气”等。恰当选用外来词,可真实而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增添情趣,有时可收到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

4.方言词与俚俗语

方言词是指在方言区通用而没有在普通话里通行的词。方言词具有鲜明独特的地方特色。恰当选用方言词,可增强表达的乡土气息和地方情味,例如:

⑨每逢节日, 毛脚女婿 总要带些礼品,去孝敬未来的岳父母。

例中的“毛脚女婿”是上海方言中的词,特指与女儿确定恋爱关系而尚未结婚的未来女婿,选用该词,显示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俚俗词是一种带有鄙俗、粗鲁色彩的口头语词。恰当选用,可生动传神地表现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一般只在刻划人物的文艺语体中才用,要注意适用场合,不可过多过滥使用。

二、词语配用

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是句子,句子又是词语与词语配合使用的结果。要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思想,就一定要处理好句子中词浯的配合关系。

(一) 同义配用

同义配用就是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恰当地配合使用,可以收到既强调词语意义又不重复罗嗦,而且富有变化的修辞效果。如:

①一个人的肩上担不起那样 沉重 的担子,况且还是那 重重 的命运的打击。

②谁知大会并不结束,在尾声部分,又拖出张光年同志来陪绑,对他的《黄河大合唱》也胡乱 批 了一通。据说,这也是因为同一刊物前一期上曾有文章 批 过,于是也就奉命斗争了。自然,对他的 批判 更加无力。

例① 中的“沉重”与“重”,例②中的“批”和“批判”都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但在语体色彩上有些区别,配用的效果一是借色彩之别避免重复,二是前后形成鲜明对照。

(二) 反义配用

一对反义词语同时出现,可以在相互映衬中把所描述的事物表达得更加清晰,收到对比鲜明的表达效果。例如:

③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作者在这段文字中对比使用了十对词,其中“富裕——贫穷”、“友爱——仇杀”、“生——死”和“快乐——悲哀”四对反义词的配用,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控诉批判和对新世界的无限向往之情。

有些意义相反的词语结合使用,字面上看似自相矛盾、不合情理,但却表达了对立统一的含义,内涵深刻,引人深思,有警醒作用。例如:

④平凡的伟大。

⑤为了忘却的记念。

三、词语的变用

语言中的词语一般都有固定的意义和用法。但在人们的言语表达中,有时故意临时改变某些词语的用法或词性辞效果,这种方式,就是词语的变用。

(一) 改变词语的用法

在特定的语境中,让本来没有某种用法的词语临时具有那样的用法。细分起来,又有以下几种情况:

1.改变词语的搭配关系

即有意使词语与词语超常规搭配,造成看似不合逻辑、不合语法却独具效果的表达形式。如:

⑤上海关。钟楼。时针和分针

像一把巨剪,

一圈,又一圈,

铰碎了白天 。

⑥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 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⑦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闹, 整个村子被笑声浮了起来 。

⑧傍晚,凉风从台湾海峡吹来。路旁的金合欢花散出 甜丝丝的清香 。

例⑤中动词“铰碎”的宾语一般只能是具体事物,“白天”不是具体的东西,也不具有可剪的语义特征,这里强行将它们搭配在一起,虽不合事理,但形象表达了人们对时光流逝的感叹,这是具体词与抽象词的搭配;例⑥中的动词“低唱”、“弹琴”的动作本来只能由人发出,却分别用“油蛉”、“蟋蟀”作其主语,使这自然界的动物具有了人的感情,这是人物词与非人物词的搭配;例⑦中的“村子”本不像木头、石头那样会在水中浮沉,但与“浮”字搭配,生动描绘了整个村子都充满欢笑,这是此物词与彼物词的搭配;例⑧则是表示人的不同感觉的词语的搭配,“甜丝丝”本是一种味觉,“清香”是嗅觉,将这两种不同的感觉打通以达到独特的修辞效果。

2.改变词语的适用语境

词语一般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适用于一定的语境中。独特效果,在言语表达中可临时改变其适用语境。如:

⑨按“老规矩”,丈夫打老婆,老婆只能挨几下躲开,再经别人一拉,作为了事。孟祥英不只不挨,不躲,又 缴 了他的 械 ,他认为这是天大一件丢人事。

(10) 我们厂现在搞配套表演,大家把先进经验拿出来“ 赶集 ”,然后由大家把零碎的经验配成套。

例中“缴械”是军事用语,“赶集”是集市贸易方面的词语,在句子中都改变了它们适用的环境,收到诙谐、幽默的表达效果。

3.改变词语的音义结合关系

有意打破词语固有的音义关系,在特定语境中重构一种临时的语音与语义关系,从而生新鲜感,达到独特修辞效果。例如:

(11)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 勋业 得到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12)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 文明人 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 伟大 啊!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 伟绩 ,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 武功 ,不幸全被这几缕血丝抹杀了。

例 (11) 中的“勋业”指“功勋与事业”,常用于指不寻常的成就,这里却指阿Q对小尼姑“动手动脚”的小事情,改变了该词的语义轻重,将其降级使用,从而真实深刻地反映了阿Q和“大笑”的人们欺辱弱小者的心理状态。例 (12) 中的加点词本来都是褒义词,在这里却用来指称反面的、厌恶的人和事,明显带贬斥之意,这种褒贬色彩的改变,有力地控诉与鞭笞了北洋军阀的罪行。

(二) 改变词性

汉语中的每个词都具有它所属词类的语法特点。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临时改变某个词的词性,使表达更加生动传神。

(13) 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 国 ”下去一样。

(14)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 朦胧 在水气里。

(15)这个连长太“ 军阀 ”了!年纪不大,脾气可不小!

例(13)中的“国”是名词临时用作动词;例 (14) 中的“朦胧”是形容词临时用作动词,增添了静中有动的情味;例 (15) 中的“军阀”是名词,用作形容词,显得形象生动,具有讽刺效果。这种临时性的变化,一般都是强调某种意思或者表达某种强烈感情的修辞手段,它对语境的依赖性极强。离开特定语境,这种用法就不合语言规范,不能成立。

(三)顺势移用

在叙述甲乙两个有关联的事物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顺势移用于乙事物,而按常理乙事物与该词语是不可搭配使用的。如:

(16)他们可以 承担 一个浩大的 战争 ,可以 承担 重建家园的种种 艰辛 ,可是却 承担 不了如此沉重的离情。

(17)铁窗和镣铐,坚壁和重门,

锁 得住自由的 身 ,

锁 不住革命 精神 !

以上两例中,动词“承担”和“锁”都因甲事物而顺势连用到乙事物上去了。甲事物都是具体的,如“战争”、“艰辛”、“身”;乙事物则是抽象的,如“离情”和“精神”;把表现甲事物的动词移用到相关的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方式可以用来表达作者对现实事物的强烈感情,可使表义进一步深化,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四、词语的代用

词语代用是指不用本来指称某人或事物的名词,而用一个与该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词语来代替的修辞方式。词语代用可以突出某人或事物的特征,引起联想,加深印象。有时,对某些不便直称其名的事物采取词语代用,又可达到委婉含蓄的效果。

(一) 相关的借代

用一个与原人或事有密切关系的词语代替原来表示该人或事的词语。这种代用的词语必须与原词密切相关,这种关系可以是多方面的,如:

①“老栓 ,你有些不舒服么?——你生病么?”一个 花白胡子的人 说。

“没有。”

没有?——我想笑嘻嘻的,原也不像。”花白胡子便取消了自己的话。

例①中的“花白胡子”代替了“花白胡子的人”,用表示形象特征的词语来代替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这种代用,便于描绘人或事物的形象,有时还可附带某种特定的感情。如:

② 一撮毛 噗地坐倒在地上,“那不成,还是把我留在这里,你们不是优待俘虏吗?”

这里的“一撮毛”是人物外形上的一个特点,代用指称该人含有丑化、贬斥的感情色彩。

有时我们还可用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来代替表示抽象事物的词语,如:

③现在敌人已经在 磨刀 了,因此我们也要磨刀。

④节省 笔墨 /白费 唇舌 /肚子里有 墨水 /三个 臭皮匠 ,凑成一个 诸葛亮 。

例③中用“磨刀”这一形象的动作来代替“备战”这一较、抽象的事物;例④中的“笔墨”代替文字,“唇舌”代替说出的话,“墨水”代替文化知识,“臭皮匠”指一般人,“诸葛亮”代替很有智慧的聪明人。这种代用使表达更加形象具体。

⑤若要派他去敌人据点,捉个把 活舌头 ,那也是老牌子,手到擒来。

这里用“活舌头”代替敌人,从敌人的嘴中问出些我方需要的信息,“舌头”起关键作用。这是用表示部分的词语来代替事物的整体。

⑥老杨同志到场子里什么都通,拿起什么家伙来都会用,特别是好扬家,不只给老秦扬,也给那几家扬了一会,大家都说“真是 一张好木锨 ”。

这句中的“一张好木锨”代指“一位好扬家”,即用木锨用得好的人。这是用表示材料或工具的词语来代替与之有关的人或事物。

在口语中人们还常用商标词语来代替该物品,如用“龙井”代称浙江杭州龙井所产的绿茶,用“绍兴”代称浙江绍兴所产的酒,用“茅台”代指贵州的茅台酒,用“红塔山”代指云南玉溪的红塔山香烟,等等。

词语代用这种修辞手段很常用,以上所列举的,仅是几种主要类型。运用这种修辞手段的关键是要抓住某人或事物的显著特征,用与之相关的词语来代替其本名,使言语表达富于变化,形象生动。

( ) 避忌的借代

人们说话有时有所顾忌,不愿、不便或不忍心直说,就故意避开直接表达这些事物的词语,改用与之相关但比较含蓄委婉的词语宋代替,可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如:

⑦靳开来擦了擦发湿的眼睛:“连长,我说句掏心话,全连‘ 光荣 '了,我都不会过分伤心,为国捐躯,打仗死的嘛!唯独你,如果有个 万一 ……你那白发老母亲,还有韩玉秀怎么办?”

⑧歇了一下,他忽然关切地问道:“瑞娟常有信来吗?啥时候 吃 你们的 喜糖 呢?”

例⑦中“光荣”与“万一”这两个词都是用来代替“死”的,因为这是个大家不愿直说的词。在汉语中“死”有很多避忌借代说法,如“停止了呼吸”、“离开了我们”、“老了”、“心脏停止了跳动”、“驾鹤西去了”等等。例⑧中用“吃喜糖”代替“结婚”,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婚姻、爱情方面的问题,人们往往不好意思直说,相应也出现了多种避忌的词语,如用“朋友”代指恋爱对象,用“那位”、“那口子”代指爱人等。

五 、词语的仿用

为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达到诙谐、讽刺等效果,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临时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结构成分,仿造出一个新的词语来,这就是词语的仿用。主要可分以三类:

(一) 反义仿用

①有些天天喊 大众化 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 小众化 。

②希望大家积极支持改革工作, 促进 这一工作而不要“ 促退 ”这一工作……

例① 中的“小众化”是仿“大众化”而来,例②中的“促退”是仿“促进”而成的,都用相反相对的语素更换了原词语中的相关成分,两两对照,色彩鲜明,使言语表达诙谐而幽默,妙趣横生。

( ) 比照仿用

③别的人是 一表人材 ,我们的菊霞小姐是 两表人材 ,能文能武,天上少有,地上无双。

④龙二井又有油和水的矛盾,这是它的特殊性。周队长说,要促使矛盾转化,就要捞水,把水捞干。我们想一不做,二不休,搞它个 水落油出 。

例② 中的“两表人材”是比照成语“一表人材”而临时仿用的,例④中“水落油出”是仿“水落石出”而成的,它们都是利用连类而及的意义来仿造的。

(三)谐音仿用

有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人从三楼窗口将一盆脏水往下倒,恰巧倒在楼下过路人的身上,画的一旁写了“居高 淋 下”四个字,这显然是谐成语“居高临下”中的“ 临 ”音而仿用的。有的人说话常用脏话,人们戏称“出口成 脏 ”,这是对成语“出口成 章 ”的谐音仿用。这种谐音仿用,与特定的语言环境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离开了特定语境,就不能成立,若与语境相适应,就能起到强烈的讽刺作用,以少胜多,言简而意丰。

六、词语的调整

合成词和成语分别由语素和词按照一定的组织方式和次序组成。根据表达需要,人们有意对合成词和成语的组织次序进行调整,这种词语调整又可分为拆离和倒次两种情况。

(一) 拆离

词语拆离,又称词语拆用,将原来习惯于结合在一起的词或语素拆开使用。如:

①他虽然借父亲的光,有一个贫农成份,但他本人当初既不“ 贫 ”也不“ 农 ”,而是从小走南闯北,闯荡江湖。

②当时他的学习条件并不好:白天要“ 勤工 ”,在一家五金厂替工人煮饭;晚上才能“ 俭学 ”,利用夜里时间去补习法文。

例① 中的“贫农”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在此却将它临时拆开使用,对原词的含义进行巧妙解释,又说明了“他”当时的情况,生动而又简洁;例②中的“勤工俭学”拆开使用,既便于分说当时的条件,又可通过对照而显示“他”刻苦学习、不怕艰难困苦的高贵品质。

(二) 倒次

词语的倒次指为了增强语言的音乐性或节奏感,临时将原来词语中的语素安排次序颠倒过来。如:

③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 直上 重霄九 。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例③ 中的“重霄九”按通常说法应是“九重霄”,为了符合诗词格律的押韵要求,临时颠倒了词序,增强了音乐性,使句式整齐统一,富有节奏感。


句子与修辞

学习要点: 句式的选用,包括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松句与紧句、常式句与变式句、肯定句与否定句等几组同义句式的特点及其修辞效果。

词语的修辞是重要的,但词语毕竟是造句的最小单位,词语的修辞效果只能从具体句子中显示出来。脱离了组成话语的句子,任何一个词语都很难说得上它的好坏。人们进行交际,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是句子,因此,如何组词成句,是语言运用的一项基本功。前人对此亦有深刻的认识: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李频的“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北梦琐言引》)、皮日休的“百炼成字,千炼成句”(《皮子文薮》)等,都表达了他们对句子修辞的高度重视。

汉语的表达手段是丰富的。不仅有成千上万的词语可供选用,组合成多种多样的句子,而且有表义丰富的不同句式,为我们达意传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句子进行认真的推敲、选择、加工调整,可以提高句子的表达效果。下面分别从句式的选用和句子的锤炼两方面谈谈句子与修辞的关系。

一、同义句式的选用

所谓同义句式是指结构方式不同但表达意义大体相同的一组句子。同义句式的选用,是指在内容基本相同但结构不同的那些句子中,根据语境条件,尤其是上下文的制约,选择表达效果最佳的句式。汉语中存在大量同义句式。例如:

①中国队打败了日本队。——日本队被中国队打败了。——中国队把日本队打败了。

②安息吧,总理。——总理安息吧!

③这是错误的。——这是不对的。

④他的话有道理。——他的话不是没有道理。——难道他的话没有道理?

以上各组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结构有别。哪一句的表达效果好呢?这就要看是在怎样的语境中表达了。这些同义句式的存在,为我们选用句式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

(一) 长句和短句

从句子的长度看,形体有长短之别,据此可分出长句与短句。同一个意思,可以用长句来表达,也可以用短句来表达。句子信息量的大小,并不取决于句子形体的长短,但不同句式具有不同的修辞效果。长句一般指形体较长、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短句一般指形体较短,结构比较简单的句子,二者间无绝对的界限,是相对而言的。

1.长句

长句之所以长,就是因为它结构复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修饰成分多,二是联合结构多;三是分句多,而且分句间的结构关系比较复杂。例如:

⑤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⑥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祥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合谐的合奏充满了你的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

⑦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了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战争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

例⑤的宾语“民族英雄”之前有复杂的修饰语;例⑥中的“这时间”是复指破折号前边的联合结构的,由六个“当……的时候”组成;例⑦则是由多种结构关系的多个分句构成。

因为长句中包含的成分复杂,所以具有严密周详、精确明晰、委婉细腻、气势畅达的修辞效果。因此长句有利于周密、详尽地阐述道理,郑重、庄严地表明主张,或进行绘声绘色的描写。长句多用于书面语中的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有时也适用于文艺语体的描写及抒情性议论中。

2.短句

短句与长句相对,修辞效果是简洁明快、活泼有力。短句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形:一是表达紧张激动的情绪和坚决肯定的口气;二是如实地记录生活中的口语,尤其是人物对话;三是简单明了地记述事件。如:

⑧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样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⑨他耸起肩又舒了一口气,眨巴眨巴眼,眉毛上的水珠便滚落在桌子上了。他一边伸手在口袋里掏摸着,问我:

“书记他们呢?”

“都上堤啦!”

“正在抢救!”

“动员了多少群众?”他像个首长检查工作似地,一本正经地盘问起我来了。

⑩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小飞蛾”。小飞蛾生了个女儿叫“艾艾”,算到一九五O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虚岁二十,周岁十九。

例⑧是演讲辞,既表达了演讲者激昂的情绪,又便于听众接受;例⑨中的人物对话明快而生动,符合生活真实;例⑩用短句写人记事,显得轻松、明快、紧凑、自然。因此,短句较适用于日常谈话、辩论、演讲、戏剧台词、广播稿、杂文、儿童文学作品和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有些评论文章,采用短句也可取得良好的修辞效果。

(二) 整句与散句

句子的结构有整有散,这是就句子结构的整齐匀称和参差错落来说的。

1.整句

整句指结构整齐、长短划一的句子。例如:

(11)从一个螺壳,可以听到海上风浪的呼啸到宇宙之光的折射。

从一粒石英,可以看到宇宙之光的折射。

整句由于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在诗歌、唱词、抒情散文中运用较广,适合于表达丰富的感情、深刻的感受,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散句

散句是指结构自由、长短不等的句子。散句的结构灵活多变,但散而不乱,丰富多样,故能避免单调、呆板,收到生动感人的效果。

(12)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地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

这段文字中的句子长短相间,结构参差,却细致入微、生动活泼地描绘了那喷薄欲出的朝阳,真切而鲜明。因散句较自由,故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使用频率相当高。

(三) 松句和紧句

句子的组织有紧有松,各有其不同修辞效果。句子的松紧与长短有关,但不是一回事。

1.松句

松句是指句子成分问组织松散而语气舒缓的句子。如:

(13)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莹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有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精美的图画。

这段写雨后月光的文字,淡雅而清美,很有层次,采用松句不仅避免了很长的附加成分,使句子用力均匀,显得轻松、活泼,而且使语意明晰、层次清楚。正因如此,松句有助于从容不迫地叙事、说理,细细地描摹人物举动、状态,往往会产生亲切自然的修辞效果。

2.紧句

紧句是和松句相对而言的,指句子成分间组织紧凑、结构严密的句子。如:

(14)这是在丝绸之路、玄奘取经、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五四前后大批青年旅欧蹈海时,都不成问题的问题,在我们却是块“血栓”。

该句中第一分句宾语“问题”的定语由结构复杂的主谓词组充当,这一主谓词组又用了“在……时”这个长而复杂的介词词组作状语,整个句子容量大,而且结构严密、紧凑。这种紧句多用于书面语中,以政论语体和科技语体中最为多用,在文艺语体中的使用频率也有提高。紧句在有限的句子形式中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往往收到言简意赅的修辞效果。

(四) 常式句与变式句

这是指句子在语序上的调整。汉语的形态缺乏变化,语序既是主要的语法手段也是重要的修辞手段。在汉语中语序一般是固定的,语序不当,必然有损于意思的正确表达。但在一定语境中,灵活地变通某些语序却可以增强言语表达效果。所谓常式句,是指正常语序的句子,变式句是语序有别于常位的句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主语和谓语的倒装

(15) 鼓动 吧,风! 咆哮 吧,雷! 闪耀 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16) 终于过去了 ,中国最后一个黑暗王朝的统治。

2.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倒装

(17)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 蓊蓊郁郁 的。

(18)十亿亲人睡得正甜正香,千万个孩子在梦里甜笑, 静静地 , 美美地 ,……

例(17)是定语后置,例(18)是状语后置。

3.偏正复句中分句的倒装

(19) 我轻轻地走了开去, 为的是不致打断了他的诗兴 , 让他安静地思索 。

(20)每个人都能表现出他的价值, 只要诚实 , 只要一心向着光明 。

从以上例句中可以看出,不管采用何种变式句,都是为了达到特殊的修辞效果:或是为了强调句子中的某一成分,如句中加点的部分;或是因为情态上的要求,在情绪激动或情势急迫时,往往先说出特别关注的内容,这就自然形成倒装,如“怎么了,你?”;或是为了句子结构上的要求,如把长句化短,因而把长修饰语移到中心词之后。

变式句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基本意思不改变,只是在强调重点和情态上有所变化;二是句法关系不改变,只是句子成分在位置上有先后次序的不同,结构关系不变;三是这种语序的变化,往往有重音、语调和停顿等手段的配合,以加强表达效果。

变式句除以上三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即施事和受事的变位,也会影响表达效果。

所谓施事,也叫施动者,是动作发出者,常放在主语位置上。受事,也叫受动者,是动作的承受者,常放在宾语位置。但有时为了特殊的表达需要,可以将施事后置于句子的状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或将受事前置于状语或主语的位置上,这就是施受变位的情况。如:

(21)敌人 被 这些烧不死的火人吓破了胆,掼下喷火器,跌跌爬爬地往回逃了。

(22)又有多少人揭竿而起,画着眉毛,扎着头巾,参加战斗,把 压迫 他们的贵族豪强杀死在这些土地上面。

(23)在斜对门豆腐店里确乎终日 坐着 一个杨二嫂。

例(21)通过用介词“被”把受动者“敌人”提前,强调“敌人”的狼狈样子。这种句式在语法上叫“被”字句,介词除用“被”外,还常用“教”、“为”、“让”等词。例(22)则用介词“把”将受动者“贵族豪强”置于动词之前,为的是突出、强调受动者。这种句式叫“把”字句。除此外,还常用“将”、“对”、“连”等词使受动提到状语位置上,以达到强调它的效果。例(23)则把动作发出者“杨二嫂”后置于动词“坐”之后,在动词前则是表明动作发生地点的短语,这是语法上所说的“存现句”,从修辞角度看,是出于一定的表达需要,强调说明在什么地方发生什么情况,具有很强的描写性。

施受关系的常位与变位,各有各的用场,应根据上下文的语境选用。人们在言语表达中,常交替使用,只要适合意义和结构上的要求,都能收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 ) 肯定句与否定句

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肯定的句式,也可以用否定的句式,但不同句式的选用会带来不同的修辞效果。如:

(24)他的成绩挺好。——他的成绩不坏。

例(24)中的两个句子基本意思一样,前者采用肯定句式语意较重,而后者采用否定说法,语意要轻得多。因此,为达到一定修辞目的,应根据不同情况加以选择,注意以下几点:

1.语气不同

一般说来,否定句比较委婉、缓和,不像肯定句那么直截了当,对方较容易接受。

2.双重否定句

如果运用双重否定句,有时在语气上要强烈得多,表示非常肯定;有时语气却比单纯肯定要委婉一些。如:

(25)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 没有 一个 不 佩服, 没有 一个 不 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26)人家都说你心好, 不会不 帮忙的。

例(25)采用双重否定表示强烈的肯定,因为这句式表达出没有例外,排除其他可能的意味,语气更加坚定有力。例(26)语气却因用了双重否定而显得委婉一些,礼貌一些。

3.多重否定

如果用多重否定表示肯定,要弄清其层次,注意不能把话说反。

4.否定与肯定的联合使用

肯定、否定句式可联合使用,互相衬托,强化并丰富要表达的内容。如:

(27)文学语言 不是 日常口语的复制品, 而是 日常口语经过文学加工的形式。

(28)慢慢地将军惊奇地发现,随着一封封信的往来,他和老人的心在一天天靠近,他仿佛觉得,这陌生的老人 就是 曾令标同志的父亲, 不 ,简直已经 成了 他的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的成员了。

(六) 设问句与反问句

疑问语气中的反问和设问的语气变化丰富,比较强烈而生动。它们与单纯疑问句不同,它们都是无疑而问,心中早有定见,无须对方回答,是一种运用语言技巧以增强修辞效果的方法。

1.设问句

设问句指提出问题,接着由自己来回答的一种句式,其目的是通过问题提示下文,引起人们的注意。如:

(29)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设问句式可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而灵活变化:有时可先从反面提问,再从正面回答,先否定反面的问题,再说出正确的答案,使文章波澜起伏;有时可连续提问,统一作答,增强文章的气势;有时可边问边答,层层剖析,步步深入,引人入胜。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要注意提问的明确,这样才能为突出中心论点创造条件,而且提问句子要简短,才能迅速抓住接受者注意力,引起思索,使表达更加鲜明深刻。

2.反问句

反问句是指只提出问题而不作解答的句子,但它与一般疑问句不同,反问的答案已经暗含在问话之中了,只不过通过提问方式表达,以激发人们的思考,自己得出答案。如:

(30)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这段话中,前边的提问有统摄作用,以引起人们的重视,接着用反问句式暗示出答案。反问句式的修辞效果,可从两方面体现:一是就文章的气势来说,反问句有逼人的锋芒,可增强文章的语势;二是就说理来看,在论点、论据充分合理的基础上,采用反问句式可使语气更加肯定有力,观点更加确定无疑。

二、句子的加工和调整

为提高表达效果,还要根据修辞的基本要求,对句子不断推敲琢磨、不断加工和调整。句子加工调整的办法很多,基本要求是连贯、周密、简练、生动。

(一) 句子要连贯

要使句子连贯,必须从句子内部的组织和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配合上作出努力。即句子中的各个成分要组合得当,从而使句子语气通畅;句与句之间要注意衔接紧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下面列举两例,看作家是如何修改文句从而使句子连贯的。

①眉间尺凝神细视,仿佛有五尺余,却不得怎样锋利,剑口反而有些浑圆,正如一片韭叶。

②眉间尺凝神细视, 这才 仿佛 看见长 五尺余,却并不见得怎样锋利,剑口反而有些浑圆,正如一片韭叶。

例②只在例①的基础上加了几个字,就使上下文的衔接自然而密切了。

③为着窗外紧紧地压贴着一所所大楼,所以虽在白昼的窗,有着宽阔的窗,屋里也嫌过于阴暗。

④窗外一座座大楼,遮住了光线,屋里显得很阴暗。

例④省去了例③中的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句与句之间的因果关系仍未改变,而且更加顺畅自然。

为了使句子连贯,有时要适当增加一些具有关联作用的词语,有时则要减去妨碍连贯的某些词语,有时还要改变句式和语序。

( ) 句子要周密

要全面反映客观事物,就要以周密的言语吾表达作为必备条件,而这又与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密切相关。人们常常借助修饰、限制性语句来恰当限制表达范围,以便周密地表达思想。如:

⑤所以这文坛,暂时大约还要被两大类子弟,就是“破落户”和“暴发户”所占据。

⑥所以这文坛, 从阴暗这方面看起来 ,暂时大约还要被两大类子弟,就是“破落户”和“暴发户”所占据。

例⑥加入一个插入成分,指明了下文描述的文坛状况的视角是“阴暗方面”,比例⑤更加妥贴而周密。又如:

⑦来稿一律退还,油印、复写或铅印的稿件不退。

这句话有多处是不周密的:前边的“一律退还”与后边的“不退”自相矛盾;而且按一般逻辑,“来稿”都“退”,别人就没有投稿的必要了,这句话显然缺少必要的限制,可改为:

⑧来稿如不采用,除油印、复写或铅印的稿件不退外,其余一律退还。

有时不注意句中成分的照应,往往会使句子的意思自相矛盾,如:

⑨那一条条小 泥路 的 甬道边 ,书声 琅琅 ,飘荡在 静谧 的校园上空。

这短短的一句话中就有两处自相矛盾:“小泥路”与“甬道”;“书声琅琅”与“静谧的校园”。这是由于照应不周而造成的。

(三) 句子要简练

言语表达要力求用简洁的句子表达丰富的内容,做到言简意赅。就使用语言材料来说,应做到“精要”,即用词要少而准确,长话短说、废话不说。正如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所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下面是鲁迅先生为求简练而修改文稿的例子:

(10)在这时候,我才确信,我是相信人死无鬼,虽在久病和高热中,也还没有动摇的。

(11)在这时候,我才确信,我是到底相信人死无鬼的。

例(11)增加了“到底”一词以强调语意,删去了例⑩的最后一句话,既没有损害原意,又避免了繁冗,使表达简洁明了。

要做到句子简练,除去多余的语句或词语外,还要注意提炼句意,不要使意思重复,也可采用各种语言手段化长句为短句,或运用虚词凝缩结构等。如:

(12) 那些 拿起枪来献身革命斗争的工农子弟, 那些 用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战士们,我 感到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13)运动战的特点之一,是其流动性, 不但许可而且要求 野战军大踏步的前进和后退。

例(12)把两个名词性词语提到前面,用代词“他们”来称代,既突出了句子的中心,又避免了句子结构的冗赘。例(13)删除了句中的重复词语,用“不但……而且……”将两个动词联合起来,语言简练又增强了语势。

(四) 句子要生动

句子加工调整还要达到生动形象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感染人,打动人,使人产生共鸣。句子的生动形象常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来实现。如比喻、比拟、映衬等辞格,除运用辞格外,还可采取一些其他手法使句子达到生动的表达效果。如“微变”就是其中之一。

微变是对原句中的某些部分作适当改动,这种改动是针对本句的上下文而言。这种改变不仅极微小,而且改动言语表达方式的同时,不传递新的语意,只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单调,如:

(14) 那 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 实在 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 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 决不 是平凡的树。

这是一篇文章中前后两段的起句,也是微变句,整个句式几乎没有大的改变,只是把“那”改为“这”,显示出作者描写视点的由远及近;把“实在”改为“决不”,句子语气坚定。这种微变句式,因为大体相同,有强化表意的作用;因为有些微变化,又显得细腻,十分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微变方法在抒情性文章中经常运用。又如:

(15)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 英雄事迹 的时候,你的 感想 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 是可爱的 吗?……

朋友,当你听到这段事迹的时候,你的 感觉又是 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 是最可爱的人 吗?

上例加点部分意思相同,句型不变,仅在用词上有微小变化,却层层递进,增强了表达的份量。

语音与修辞

学习要点:重点介绍语音修辞中常用的一些修辞手段,包括利用语音、文字特点形成的几种主要辞格。学习时应结合前面语音部分的有关知识。要求能运用语音修辞知识分析具体语言材料的语音修辞手段及其效果。

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我们应当重视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世界上任何民族的语音系统都与该语言的特点相适应。汉语单音成义、单音节语素占优势,音节的调配组合极为灵活方便。在言语表达中,恰当利用汉语语音的特点进行表达,常可获得奇妙的修辞效果。

一、语音调配在言语表达中的地位与作用

无论是口语交际还是书面表达,为了使对方听起来悦耳,读起来顺口,从而提高言语表达的效果,都应重视语音的作用,追求语言的音乐美。因为语言的音乐美不仅仅是形式,而且有助于表达思想情感,前人对此有深刻的认识。清人姚鼐在《论文辑要》中指出:“诗文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作家叶圣陶先生更强调文章要“便于听,便于说。”(《文稿的挑选与加工》)。可见,学者、作家们都很重视语音的修辞效果。不仅如此,人民群众运用语言也很讲究声音美,比如从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经验所形成的谚语,就很注意声音的整齐与和谐,琅琅上口,便于记忆。这与汉语的语音特点是紧密相关的。汉语的音节结构中元音占优势,而且基本是开音节的,再加上声调的抑扬变化、音节的长短配合、双音节词的大量发展和双声、叠韵、叠音词的运用,使得汉语富于音乐性,这为语音形式的选择、配合、调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王力先生在《略论语言形式美》一文中指出:“语言的形式之所以是美的,因为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都是音乐所具备的,所以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声音和谐了就美,不和谐就不美。”和谐的语音,使人感到顺口悦耳,声情并茂,有利于思想表达、感情抒发、意境的烘托,增强语言的达意传情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反之,则使人感到拗口刺耳、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破坏意境的和谐与统一,甚至会造成歧义和误解,从而影响表达效果。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都很重视语言声律的研究和运用,不仅韵文要讲究声律的和谐,而且⑽囊惨箫嫌辛Γ爬派峡凇G叭烁莺河锏奶氐悖丛炝诵矶嘟睬笊裘赖难杂镄问健2坏琛⑾非⑺党难У扔幸欢ǖ母衤桑裱浴⒍绦〉某捎锏纫埠茏⒅厣舻拿馈O旅嫖颐蔷咛宸治鲇镆粜薮堑募父鲋饕矫妗?/SPAN>

二、音节的组合

(一) 音节组合的原则

音节是从一连串语流中分割出来的最自然的语音单位,它是语音的实际发音单位。在书面表达中,用来记录汉语的汉字,通常是一字一音节。一般说来,在古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而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多数,四音节的成语数量也不少,三音节词较少,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对称的民族心理习惯有关。

为使音节配合匀称,通常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音节匀称原则

一般情况下,句内单音节词与单音节词配合,双音节词与双音节词配合。

比如“花”、“花朵”、“鲜花”是同义词,音节数不同,表义基本相同。当与“红”这一表颜色的单音节词搭配时,常说成“红花”,而不说“红花朵”,“红鲜花”;当与双音节词“红色”搭配时,我们习惯表达为“红色花朵”或“红色的花朵”,而很少说“红色花”。当这组词与动词“开”搭配时,我们常说“开花”,或“鲜花盛开”等,这完全是为了追求音节匀称而作出的选择。

2.与语境协调的原则

音节的配合,还要注意与其所处语境相协调。例如:

①天边偶尔飘浮着淡淡的白云,像什么神仙画家从天边跑过,信手运笔,轻轻抹在 青山之旁 , 碧空之上 。又像从别的什么仙境飘来的片片银色羽毛, 若飞 、 若停 , 吸之若来 、 吹之若去 。这时候,你 鼻翼歙动 ,只觉 洁净清爽 , 沁人心脾 , 纵目四望 ,只觉 耳目一新 。

该例中上下句之间相应位置上的音节基本上都是二二相对,四四相对,形成一种整齐的结构,读来上口,听来悦耳,富有艺术情趣。

3.音节递增原则

音节搭配中,也有所用词语音节长短不齐的情况,这时习惯上总是把音节少的放在前面,而把音节多的放在后边,呈依次递增之势。例如:

② 草绿 , 花香 , 巍巍大厦 , 滚滚珠江 ,……海珠桥像一把巨大的琴弓,弹响了珠江这金色的琴弦,把生活的壮歌吟唱……

云彩 , 阳光 , 猎猎红旗 , 峨峨雕像 。你左手抱花束,右手握钢枪;肩上的披风,征尘未洗,双目如电,正视前方……

这段文字很好地把握了音节调配的匀称原则,加点词的音节长短不一,由少到多,其音节数目的顺序是二、二、四、四,语势顺畅,语气自然。而在上下自然段,又注意呼应,精心选择,采用了相应的音节排列,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灵活自然,和谐统一。又如:

③我喜欢极目远眺多变的大海。 季节不同 , 天气各异 , 早 、 中 、 晚 、 阴 、 晴 、 风 、 雨 ,大海呈现着各种姿态、变化着各种颜色。 黑黝 —— 翻滚 ; 墨绿 —— 潜流 ; 发白 —— 奔腾 。(按:“黑黝”一般用“黑黝黝”)

④东有 东山 ,西有 西山 ,北有 卧虎 ,南有 鸡笼 ,太原正好坐落在一个肥沃的盆地里。

以上两例中,例③既有四、四相对,二、二相对,又有单音节词的连续排列;例④前四句结构齐整,最后一句与之不同。整体上看来错落有致,调配得当,读之顺口,听之悦耳,使言语表达具有一种形式美、音乐美。

可见,音节的调配要同时关照两方面:一是在句子的内部,音节连接要均匀稳定,不可忽长忽短;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音节搭配要考虑语境的作用。

如果音节搭配不当,读起来或听起来就会不顺畅,从而影响表达效果。例如:

⑤上个月学校图书馆 购买书 花了五万块钱。

⑥今天下午的活动是学雷锋做好事,全体团员 打扫街 。

这两例中加点词的音节搭配都不符合句内二二音节相对或四四相对的原则,所以很拗口,可改为“买书”或“购买书籍”,“扫街”或“打扫街道”。

(二) 音节组合的主要方法

汉语的造句单位——词语在音节选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选择音节数不同的同义词

同一意思或相近的意思,在汉语中可以用音节数不同的词来表示,人们可以根据音节长短的需求来选择适当的词语。如:

⑦因为胜利,我们的 骄傲 情绪……可能生长。……务必使大家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 不骄 、 不躁 的作风……。

这里上句的“骄激”与下旬中“不骄”的“骄”是同一意思,但为了求得几个连续排列成分的音节两两相对,“不骄傲”、“不浮躁”就表达为“不骄”、“不躁”,从而使音节匀称,语势得到强化。

除单音节和双音节词有这种表义相同或相近的可能外,单音节词与三音节词、双音节词与四音节词都有这种可能性。如:

⑧黑——黑乎乎 绿——绿油油

轻——轻飘飘 黄——黄灿灿

唠叨——唠里唠叨 小气——小里小气

2、变单音节为多音节的方法

汉语中这类方法有多种。如附加法,即在词前头或后面,加上一些附加成分、前缀或后缀,如:

⑨阿——阿爸、阿姐、阿强 初——初一、初十

有些地名是单音节时,一定要在地名后面加上行政区划级别。如:“沙市”,就不可只说“沙”,但“南昌市”人们常常只称“南昌”,不必加“市”。“赣县”不可只说“赣”,但“奉新县”人们常说“奉新”而不必说出“县”。“美国”、“德国”之后的“国”在单独称说时必不可少,但“日本”、“意大利”之后一般却不说出“国”字。这都是避免单音词的方法。

又如重叠法,有些单音节词在言语表达时,连续使川,一是可求得音节匀称,二是可改变一些语气,以更好地达意传情。如:

⑩ 轻轻 的,我走了,

正如我 轻轻 的来。

我 轻轻 的挥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中叠音词“轻轻”的使用,使该诗音节整齐,抒发了忧伤而又甜蜜的离愁别绪,更好地传递出诗人的内心感受,节奏鲜明,富有音乐感。

3.变多音节、双音节为单音节的方法

这主要是简缩词语(详见《司汇》章),如:

(11)中国少年先锋队——少先队

大学中学小学——大、中、小学

江西北部——赣北

北京到九龙的铁路——京九铁路

汉语中还常用数目字概括的方法简缩词语,如:

(12)“三好”学生/实现“四化”/“五个一”工程/五讲四美三热爱、“五四三”办公室/“双百”方针

掌握了以上这些增加或删减音节的方法,调配音节就可根据表达需要和语境要求而进行了。如:

(13)天上 星星 千万颗,

矿山灯火比 星 多。

(14)一个 园子 十亩地,一亩鱼塘三亩 园 。

例(13)中的“星星”和“星”,例(14)中的“园子”和“园”两对词,双音节与单音节交替使用,使前后句音节匀称,结构整齐,增强了节奏感。

4.运用衬词

一般来说,音节的选择与搭配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言语形式的美,

(15)二月里 来 好春光

家家户户种田忙。

(16)我们扒飞车 那个 搞机枪,

闯火车 那个 炸桥梁;……

例中的“来”和“那个”本来有自己的意义,但在这里原来的意义已经消失,只起调整音节、增强节奏的作用。可见,衬词虽不表义,但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但不可过多地使用,尤其在散文中不宜多用。

三、韵脚的选调

(一) 什么是韵脚

韵脚是指句末押韵的音节(字)。在诗歌和唱词等韵文中,为了便于朗读和记忆,常在每句或隔句的末尾使用韵腹相同或韵腹韵尾相同的字,这就是押韵。如:

①你从雪山走 来 ,(lai)

春潮是你的风 采 ;(cai)

你向东海奔 去 ,

惊涛是你的气 慨 。(gai)

……

你从远古走 来 ,(lai)

巨浪荡涤着尘 埃 ;(ai)

你向未来奔去,

涛声回荡在天 外 。(wai)

该例中句末的“来、采、概、埃、外”等字的韵母都是ai,这些就叫韵脚,这样有规则地配置韵脚就叫押韵。韵脚在诗文中回环往复,正如朱自清在《诗韵》中所指出的:这种声音上的回环复沓,除了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从而渲染气氛,增加感染力,还可以帮助情感的强调和意义的集中。“韵脚使你回到上一行,回想起前一行,使叙述一个思想的所有诗行共同行动。”(马雅可夫斯基《怎样写诗》)韵脚的选调使言语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统一。

(二) 押韵的原则

1.排韵与隔行韵

可以句句押,也可以隔行押。前者称排韵,后者叫隔行韵。

排韵有时给人单调、呆板的感觉,所以通常是押隔行韵的居多。四句一首的短诗,首句可押可不押,重要的是二、四句押韵,第三句一般不押韵,如:

②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zhi)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shi)

五律第一句多数不押韵,七律第一句多数是押韵的

2.随韵、交韵、抱韵

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即采用随韵、交韵和抱韵。

随韵指每两句换一个韵;交韵指的是四行一节的诗中,一、三两句押——个韵,二、四两句押一个韵。抱韵则指四行一节的诗中,第一、四两句押一个韵,第二、三两句押一个韵。一般来说,短的诗往往是一韵到底,而长诗就需要换韵,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指出:“然两韵辄易,则声韵微躁;百句不迁,则唇吻告劳。”

3.宽韵与窄韵

现代汉语中押韵一般以十三辙或十八韵为押韵的依据,邻近的辙也可以通押,如i和 、e和u、uo可通押。还应注意尽量用相同韵母字多的宽韵,少用或不用相同韵母字少的窄韵。

4.韵脚为内容服务

要坚持韵脚为诗文内容服务的原则。法国文艺批评家布瓦罗在《诗的艺术》中说:“韵脚不过是奴隶,其职责是服从。……韵不能束缚理性,理性得韵而丰盈。”

诗文作者应根据内容及其所抒发的情感来选择韵脚。汉语的元音,有的响亮,有的柔和,有的雄壮,有的细弱。如ang、eng和a韵比较响亮,ao、ai、ou韵比较柔和,前者宜于表现雄壮激昂的情绪,而后者适宜抒发温婉细腻的情感。

押韵是诗歌形式上的一个特点。在汉语中,传统的和民间的诗歌总是押韵的,一些新诗绝大部分也是押韵的。此外,谚语、格言、警句、谜语、戏剧唱词等,都很讲究韵脚和谐。现代白话文虽然句子间隔较长,结构也不十分整齐,但如果适当注意押韵,散韵并行,更能增强文章的韵味,给人以艺术感染力。

四、声调的配合

声调是汉语音节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与音长、音强都有关系,主要表现于音节的高低升降变化。由于汉语一字一音节的特点,声调就是字调。古汉语中字调分子、上、去、入四声,其中,上、去、入归为仄声,平声为一类。现代汉语中入声已消失,平声又分化为阴平、阳平,因此,今天的平声指阴平、阳平,仄声指上声和去声。一般说来,平声读起来语调平缓,仄声读起来语调曲折多变、口气较重。因此,声调的平仄与言语表达效果有很密切的关系,言语表达如果能做到声调协调,平仄相间,有起有落,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就能收到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的效果;而平仄不协调,读起来就拗口,听起来也别扭。

旧体诗对平仄的要求很严格。如五律的句子有以下四个类型:

A. 仄仄仄平平

a. 仄仄平平仄

B. 平平仄仄平

b. 平平平仄仄

这四类句型可归成两大类:(1)A和a为一类,为仄起句;(2)B和b为一类,是平起句。区别在于A、B收平声,a、b收仄声。每种句子内部平仄交错,组句成诗时,相对的两个句子在相应的部位上也要平仄交错,因此,整首诗便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如:

①b.青山横北郭,

A.白水绕东城。

a.此地一为别,

B.孤篷万里征。

b.浮云游子意,

A.落日故人情。

a.挥手自兹去,

b.萧萧班马鸣。

在现代汉语中,仍应注意声音的平仄相谐。许多四字格的成语就很讲究平仄协调。如:

许多四字格的成语

②前功尽弃/餐风饮露/单枪匹马/来龙去脉/铜墙铁壁/偷工减料

③视死如归/异想天开/画饼充饥/问道于盲/断简残编/痛改前非

例②中的成语是平平仄仄,例③中的则是仄仄平平,不管哪类,都是平仄相对,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

现代韵文一般不论句中音节的平仄,只讲究句末音节的平仄,有两种基本格式:一是“上仄下平”,这是戏曲唱词的基本格式。一是同调相押,又叫“一条龙”,即韵脚只用同一声调的同韵字,快板书、歌谣等常用此方式。

现代散文也应适当注意平仄。老舍先生说:“在汉语中,字分平仄。调动平仄,在我们的诗词形式发展上起过不小的作用。我们今天既用散文写戏,自然就容易忽略了这一端,只顾写话,而忘了注意声调之美。其实,即使写散文,平仄的排列也还该考究。”(《戏话浅论》)如:

④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

例中上句“白纸”是平仄,下句“负担”是仄平,上句“文字”是平仄,下句的“画图”是仄平,为了追求平仄协调,调动了个别词的语序,用了“画图”而未用图画。整段文字抑扬顿挫,和谐上口。

总之,现代散文的平仄相谐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不同句子的末尾要注意平仄相应,一般是前仄后平;一是同一句子中要注意平仄重复变化,一般是两字一换。

五、节奏的把握

诗歌和说唱文学中都很重视节奏。声音的节奏与情感的关系极为密切,郭沫若在《论节奏》中谈到:“大概先扬后抑的节奏,便沉静我们。先抑后扬的节奏,便鼓舞我们。这是一定的公例,钟声是先扬后抑的,初扣的时候顶强,曳着的袅袅的余音渐渐微弱下去。海涛的声音是先抑后扬,初起的时候从海心渐渐卷动起来,愈卷愈快,卷到岸头来,‘拍'(啪)的一声打成粉碎。因为有这样的关系,所以我们听钟声和听海涛的心理完全是两样。”

形成节奏的原因有二,一是时间的久暂,这往往表现为句式的长短;一是力量的强弱,常表现为声音的轻重。

一般说来,长的诗行适宜形成雄伟豪迈的气势,短的诗行适宜表达活泼轻快的情态。如:

①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②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例中斜线划出的单位叫“音步”或“顿”,汉语中一般是两个或三个音节为一顿,单音节或四音节以上的“顿”较少见。顿的划分着眼于声音上的间隔,有时会出现与词语意义不一致的地方。如汉语中的四字成语,常念成二/二,这种节奏有时与成语表示的意义一致,如:

③节外/生枝 五花/八门

口是/心非 文过/饰非

有时又与成语表义结构不一致,如

④一衣带/水 败军之/将

⑤乘/人之危 无/所适从

例④中成语从意义上应划分成三/一,而例⑤中的成语则是一/三,但按这样的配置读起来很拗口,所以这些成语即使从意义上有各种分配,人们也一律按二/二顿去读。

为了使诗的节奏和谐,在诗歌中必须运用某些虚词,因为过多双音节词的连用,读起来就会感到别扭,显得呆板而紧促。同样,在散文中也应避免一连串的双音节奏,而应适当加上虚词,形成错落有致的美。

六、双声叠韵的运用

双声叠韵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音形式。相连的两个音节声母相同叫双声,韵母相同叫叠韵。王力先生说:“双声、叠韵也是一种回环美。”我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巧妙地利用双声叠韵来抒发情感的成功范例:

① 留连 戏蝶时时舞,

自在 娇莺恰恰啼。

②公路 崎岖 开古道,

园林 宛转 创新坡。

例①中的“留连”与“自在”都是双声,例②中的双声词“崎岖”与叠韵词“宛转”相对,诗人巧用这些双音节词在音节间的特殊关系来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和感染力。现在通行的许多成语就运用了双声叠韵方法,如:

③意气 风发 粗茶 淡饭 循序 渐进

流离 失所 惨淡 经营 冠冕 堂皇

在现代散文中,也应注意利用双声叠韵来形成言语形式的音乐美,给人留下余音绕梁的深刻印象。如:

④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 地点缀着些白花,有 袅娜 地开着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 的歌声似的。

七、利用语音特点而形成的辞格

以上主要分析了合理地调配声音,增强言语形式的音乐美要着重考虑的几个主要方面。在言语表达中,还可以利用汉语语音的特点超常规地组合,形成语音方面的辞格,达到奇特的修辞效果,下面逐一简要介绍。

(一) 飞白

飞白就是为了表达上的特殊需要,故意将读错或写错的字(也叫白字或别字)如实记录下来,是一种明知其错而故意仿效的修辞手法。恰当采用飞白格,可以获得言语表达风趣、生动、逼真等修辞效果。如:

①公婆和老太爷自然没有喊她名字的习惯与必要,别人呢?又觉得她只是个主妇,和“韵”与“梅”似乎都没有多少关系。况且,老太爷以为“ 韵梅 ”与“ 运煤 ”同音,也就应该同一个意思,“好吗(嘛),她一天忙到晚,你们还忍心教她去 运煤 吗?”

②老程又钻到被窝中去,指着破皮袄说:“样子抽烟吧,兜儿里有, 别野 的。” 别墅 牌的烟从一出世就被车夫们改为“别野”的。

例① 中老太爷因字音相同而理解错误,属字音飞白;例②中的“野”与“墅”因字形相近而被车夫们认错,属字形飞白。作者特意援引或记录这些错误,就形成了飞白格。

(二) 谐音

谐音是利用词语的声音相谐,引出另外的意思,从而达到诙谐有趣、隽永深刻的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如

③病人恢复了健康。畸零人成了正常人。 正直 的人已成 政治 的人。他的进步显著。

④要向 前 看,不要向 钱 看。

例② 中的“正直”与“政治”,例④中的“钱”与“前”,或音相近、或音相同,用于上下句中,由于语音相谐而互相照应与提示,取得良好效果。这种修辞方式在人们的口语表达与文字作品中经常被使用。

(三) 摹声

摹声,就是对客观世界的声音的模仿。模仿客观世界声音而构成的词,叫象声词。为了形象地再现事物运动的情景,往往采用摹声手段,用象声词把声音写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

⑤刚欲往秋爽斋这条路来,只听“ 唿唿 ”的一声风过,吹的那树枝上落叶,满园中“ 唰唰唰 ”的作响,……将那些寒鸦宿鸟都惊飞起来。

⑥这声异乎寻常的称呼,使我们不好意思地 吃吃 笑起来。

例⑤描摹的是自然界中各种事物发出的声音,例⑥中加点词,描摹的是人的非言语表达的各种声音。对自然风物声响的描摹,有助于逼真地描绘景物和烘托环境,对人物声音的描摹,则有助于刻画性格和推进情节。因此,恰当采用摹声可使描述的事物具体、形象、鲜明、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