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8日星期一

句子与修辞

学习要点: 句式的选用,包括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松句与紧句、常式句与变式句、肯定句与否定句等几组同义句式的特点及其修辞效果。

词语的修辞是重要的,但词语毕竟是造句的最小单位,词语的修辞效果只能从具体句子中显示出来。脱离了组成话语的句子,任何一个词语都很难说得上它的好坏。人们进行交际,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是句子,因此,如何组词成句,是语言运用的一项基本功。前人对此亦有深刻的认识: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李频的“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北梦琐言引》)、皮日休的“百炼成字,千炼成句”(《皮子文薮》)等,都表达了他们对句子修辞的高度重视。

汉语的表达手段是丰富的。不仅有成千上万的词语可供选用,组合成多种多样的句子,而且有表义丰富的不同句式,为我们达意传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句子进行认真的推敲、选择、加工调整,可以提高句子的表达效果。下面分别从句式的选用和句子的锤炼两方面谈谈句子与修辞的关系。

一、同义句式的选用

所谓同义句式是指结构方式不同但表达意义大体相同的一组句子。同义句式的选用,是指在内容基本相同但结构不同的那些句子中,根据语境条件,尤其是上下文的制约,选择表达效果最佳的句式。汉语中存在大量同义句式。例如:

①中国队打败了日本队。——日本队被中国队打败了。——中国队把日本队打败了。

②安息吧,总理。——总理安息吧!

③这是错误的。——这是不对的。

④他的话有道理。——他的话不是没有道理。——难道他的话没有道理?

以上各组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结构有别。哪一句的表达效果好呢?这就要看是在怎样的语境中表达了。这些同义句式的存在,为我们选用句式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

(一) 长句和短句

从句子的长度看,形体有长短之别,据此可分出长句与短句。同一个意思,可以用长句来表达,也可以用短句来表达。句子信息量的大小,并不取决于句子形体的长短,但不同句式具有不同的修辞效果。长句一般指形体较长、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短句一般指形体较短,结构比较简单的句子,二者间无绝对的界限,是相对而言的。

1.长句

长句之所以长,就是因为它结构复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修饰成分多,二是联合结构多;三是分句多,而且分句间的结构关系比较复杂。例如:

⑤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⑥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祥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合谐的合奏充满了你的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

⑦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了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战争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

例⑤的宾语“民族英雄”之前有复杂的修饰语;例⑥中的“这时间”是复指破折号前边的联合结构的,由六个“当……的时候”组成;例⑦则是由多种结构关系的多个分句构成。

因为长句中包含的成分复杂,所以具有严密周详、精确明晰、委婉细腻、气势畅达的修辞效果。因此长句有利于周密、详尽地阐述道理,郑重、庄严地表明主张,或进行绘声绘色的描写。长句多用于书面语中的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有时也适用于文艺语体的描写及抒情性议论中。

2.短句

短句与长句相对,修辞效果是简洁明快、活泼有力。短句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形:一是表达紧张激动的情绪和坚决肯定的口气;二是如实地记录生活中的口语,尤其是人物对话;三是简单明了地记述事件。如:

⑧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样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⑨他耸起肩又舒了一口气,眨巴眨巴眼,眉毛上的水珠便滚落在桌子上了。他一边伸手在口袋里掏摸着,问我:

“书记他们呢?”

“都上堤啦!”

“正在抢救!”

“动员了多少群众?”他像个首长检查工作似地,一本正经地盘问起我来了。

⑩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小飞蛾”。小飞蛾生了个女儿叫“艾艾”,算到一九五O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虚岁二十,周岁十九。

例⑧是演讲辞,既表达了演讲者激昂的情绪,又便于听众接受;例⑨中的人物对话明快而生动,符合生活真实;例⑩用短句写人记事,显得轻松、明快、紧凑、自然。因此,短句较适用于日常谈话、辩论、演讲、戏剧台词、广播稿、杂文、儿童文学作品和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有些评论文章,采用短句也可取得良好的修辞效果。

(二) 整句与散句

句子的结构有整有散,这是就句子结构的整齐匀称和参差错落来说的。

1.整句

整句指结构整齐、长短划一的句子。例如:

(11)从一个螺壳,可以听到海上风浪的呼啸到宇宙之光的折射。

从一粒石英,可以看到宇宙之光的折射。

整句由于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在诗歌、唱词、抒情散文中运用较广,适合于表达丰富的感情、深刻的感受,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散句

散句是指结构自由、长短不等的句子。散句的结构灵活多变,但散而不乱,丰富多样,故能避免单调、呆板,收到生动感人的效果。

(12)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地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

这段文字中的句子长短相间,结构参差,却细致入微、生动活泼地描绘了那喷薄欲出的朝阳,真切而鲜明。因散句较自由,故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使用频率相当高。

(三) 松句和紧句

句子的组织有紧有松,各有其不同修辞效果。句子的松紧与长短有关,但不是一回事。

1.松句

松句是指句子成分问组织松散而语气舒缓的句子。如:

(13)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莹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有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精美的图画。

这段写雨后月光的文字,淡雅而清美,很有层次,采用松句不仅避免了很长的附加成分,使句子用力均匀,显得轻松、活泼,而且使语意明晰、层次清楚。正因如此,松句有助于从容不迫地叙事、说理,细细地描摹人物举动、状态,往往会产生亲切自然的修辞效果。

2.紧句

紧句是和松句相对而言的,指句子成分间组织紧凑、结构严密的句子。如:

(14)这是在丝绸之路、玄奘取经、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五四前后大批青年旅欧蹈海时,都不成问题的问题,在我们却是块“血栓”。

该句中第一分句宾语“问题”的定语由结构复杂的主谓词组充当,这一主谓词组又用了“在……时”这个长而复杂的介词词组作状语,整个句子容量大,而且结构严密、紧凑。这种紧句多用于书面语中,以政论语体和科技语体中最为多用,在文艺语体中的使用频率也有提高。紧句在有限的句子形式中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往往收到言简意赅的修辞效果。

(四) 常式句与变式句

这是指句子在语序上的调整。汉语的形态缺乏变化,语序既是主要的语法手段也是重要的修辞手段。在汉语中语序一般是固定的,语序不当,必然有损于意思的正确表达。但在一定语境中,灵活地变通某些语序却可以增强言语表达效果。所谓常式句,是指正常语序的句子,变式句是语序有别于常位的句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主语和谓语的倒装

(15) 鼓动 吧,风! 咆哮 吧,雷! 闪耀 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16) 终于过去了 ,中国最后一个黑暗王朝的统治。

2.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倒装

(17)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 蓊蓊郁郁 的。

(18)十亿亲人睡得正甜正香,千万个孩子在梦里甜笑, 静静地 , 美美地 ,……

例(17)是定语后置,例(18)是状语后置。

3.偏正复句中分句的倒装

(19) 我轻轻地走了开去, 为的是不致打断了他的诗兴 , 让他安静地思索 。

(20)每个人都能表现出他的价值, 只要诚实 , 只要一心向着光明 。

从以上例句中可以看出,不管采用何种变式句,都是为了达到特殊的修辞效果:或是为了强调句子中的某一成分,如句中加点的部分;或是因为情态上的要求,在情绪激动或情势急迫时,往往先说出特别关注的内容,这就自然形成倒装,如“怎么了,你?”;或是为了句子结构上的要求,如把长句化短,因而把长修饰语移到中心词之后。

变式句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基本意思不改变,只是在强调重点和情态上有所变化;二是句法关系不改变,只是句子成分在位置上有先后次序的不同,结构关系不变;三是这种语序的变化,往往有重音、语调和停顿等手段的配合,以加强表达效果。

变式句除以上三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即施事和受事的变位,也会影响表达效果。

所谓施事,也叫施动者,是动作发出者,常放在主语位置上。受事,也叫受动者,是动作的承受者,常放在宾语位置。但有时为了特殊的表达需要,可以将施事后置于句子的状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或将受事前置于状语或主语的位置上,这就是施受变位的情况。如:

(21)敌人 被 这些烧不死的火人吓破了胆,掼下喷火器,跌跌爬爬地往回逃了。

(22)又有多少人揭竿而起,画着眉毛,扎着头巾,参加战斗,把 压迫 他们的贵族豪强杀死在这些土地上面。

(23)在斜对门豆腐店里确乎终日 坐着 一个杨二嫂。

例(21)通过用介词“被”把受动者“敌人”提前,强调“敌人”的狼狈样子。这种句式在语法上叫“被”字句,介词除用“被”外,还常用“教”、“为”、“让”等词。例(22)则用介词“把”将受动者“贵族豪强”置于动词之前,为的是突出、强调受动者。这种句式叫“把”字句。除此外,还常用“将”、“对”、“连”等词使受动提到状语位置上,以达到强调它的效果。例(23)则把动作发出者“杨二嫂”后置于动词“坐”之后,在动词前则是表明动作发生地点的短语,这是语法上所说的“存现句”,从修辞角度看,是出于一定的表达需要,强调说明在什么地方发生什么情况,具有很强的描写性。

施受关系的常位与变位,各有各的用场,应根据上下文的语境选用。人们在言语表达中,常交替使用,只要适合意义和结构上的要求,都能收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 ) 肯定句与否定句

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肯定的句式,也可以用否定的句式,但不同句式的选用会带来不同的修辞效果。如:

(24)他的成绩挺好。——他的成绩不坏。

例(24)中的两个句子基本意思一样,前者采用肯定句式语意较重,而后者采用否定说法,语意要轻得多。因此,为达到一定修辞目的,应根据不同情况加以选择,注意以下几点:

1.语气不同

一般说来,否定句比较委婉、缓和,不像肯定句那么直截了当,对方较容易接受。

2.双重否定句

如果运用双重否定句,有时在语气上要强烈得多,表示非常肯定;有时语气却比单纯肯定要委婉一些。如:

(25)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 没有 一个 不 佩服, 没有 一个 不 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26)人家都说你心好, 不会不 帮忙的。

例(25)采用双重否定表示强烈的肯定,因为这句式表达出没有例外,排除其他可能的意味,语气更加坚定有力。例(26)语气却因用了双重否定而显得委婉一些,礼貌一些。

3.多重否定

如果用多重否定表示肯定,要弄清其层次,注意不能把话说反。

4.否定与肯定的联合使用

肯定、否定句式可联合使用,互相衬托,强化并丰富要表达的内容。如:

(27)文学语言 不是 日常口语的复制品, 而是 日常口语经过文学加工的形式。

(28)慢慢地将军惊奇地发现,随着一封封信的往来,他和老人的心在一天天靠近,他仿佛觉得,这陌生的老人 就是 曾令标同志的父亲, 不 ,简直已经 成了 他的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的成员了。

(六) 设问句与反问句

疑问语气中的反问和设问的语气变化丰富,比较强烈而生动。它们与单纯疑问句不同,它们都是无疑而问,心中早有定见,无须对方回答,是一种运用语言技巧以增强修辞效果的方法。

1.设问句

设问句指提出问题,接着由自己来回答的一种句式,其目的是通过问题提示下文,引起人们的注意。如:

(29)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设问句式可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而灵活变化:有时可先从反面提问,再从正面回答,先否定反面的问题,再说出正确的答案,使文章波澜起伏;有时可连续提问,统一作答,增强文章的气势;有时可边问边答,层层剖析,步步深入,引人入胜。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要注意提问的明确,这样才能为突出中心论点创造条件,而且提问句子要简短,才能迅速抓住接受者注意力,引起思索,使表达更加鲜明深刻。

2.反问句

反问句是指只提出问题而不作解答的句子,但它与一般疑问句不同,反问的答案已经暗含在问话之中了,只不过通过提问方式表达,以激发人们的思考,自己得出答案。如:

(30)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这段话中,前边的提问有统摄作用,以引起人们的重视,接着用反问句式暗示出答案。反问句式的修辞效果,可从两方面体现:一是就文章的气势来说,反问句有逼人的锋芒,可增强文章的语势;二是就说理来看,在论点、论据充分合理的基础上,采用反问句式可使语气更加肯定有力,观点更加确定无疑。

二、句子的加工和调整

为提高表达效果,还要根据修辞的基本要求,对句子不断推敲琢磨、不断加工和调整。句子加工调整的办法很多,基本要求是连贯、周密、简练、生动。

(一) 句子要连贯

要使句子连贯,必须从句子内部的组织和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配合上作出努力。即句子中的各个成分要组合得当,从而使句子语气通畅;句与句之间要注意衔接紧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下面列举两例,看作家是如何修改文句从而使句子连贯的。

①眉间尺凝神细视,仿佛有五尺余,却不得怎样锋利,剑口反而有些浑圆,正如一片韭叶。

②眉间尺凝神细视, 这才 仿佛 看见长 五尺余,却并不见得怎样锋利,剑口反而有些浑圆,正如一片韭叶。

例②只在例①的基础上加了几个字,就使上下文的衔接自然而密切了。

③为着窗外紧紧地压贴着一所所大楼,所以虽在白昼的窗,有着宽阔的窗,屋里也嫌过于阴暗。

④窗外一座座大楼,遮住了光线,屋里显得很阴暗。

例④省去了例③中的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句与句之间的因果关系仍未改变,而且更加顺畅自然。

为了使句子连贯,有时要适当增加一些具有关联作用的词语,有时则要减去妨碍连贯的某些词语,有时还要改变句式和语序。

( ) 句子要周密

要全面反映客观事物,就要以周密的言语吾表达作为必备条件,而这又与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密切相关。人们常常借助修饰、限制性语句来恰当限制表达范围,以便周密地表达思想。如:

⑤所以这文坛,暂时大约还要被两大类子弟,就是“破落户”和“暴发户”所占据。

⑥所以这文坛, 从阴暗这方面看起来 ,暂时大约还要被两大类子弟,就是“破落户”和“暴发户”所占据。

例⑥加入一个插入成分,指明了下文描述的文坛状况的视角是“阴暗方面”,比例⑤更加妥贴而周密。又如:

⑦来稿一律退还,油印、复写或铅印的稿件不退。

这句话有多处是不周密的:前边的“一律退还”与后边的“不退”自相矛盾;而且按一般逻辑,“来稿”都“退”,别人就没有投稿的必要了,这句话显然缺少必要的限制,可改为:

⑧来稿如不采用,除油印、复写或铅印的稿件不退外,其余一律退还。

有时不注意句中成分的照应,往往会使句子的意思自相矛盾,如:

⑨那一条条小 泥路 的 甬道边 ,书声 琅琅 ,飘荡在 静谧 的校园上空。

这短短的一句话中就有两处自相矛盾:“小泥路”与“甬道”;“书声琅琅”与“静谧的校园”。这是由于照应不周而造成的。

(三) 句子要简练

言语表达要力求用简洁的句子表达丰富的内容,做到言简意赅。就使用语言材料来说,应做到“精要”,即用词要少而准确,长话短说、废话不说。正如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所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下面是鲁迅先生为求简练而修改文稿的例子:

(10)在这时候,我才确信,我是相信人死无鬼,虽在久病和高热中,也还没有动摇的。

(11)在这时候,我才确信,我是到底相信人死无鬼的。

例(11)增加了“到底”一词以强调语意,删去了例⑩的最后一句话,既没有损害原意,又避免了繁冗,使表达简洁明了。

要做到句子简练,除去多余的语句或词语外,还要注意提炼句意,不要使意思重复,也可采用各种语言手段化长句为短句,或运用虚词凝缩结构等。如:

(12) 那些 拿起枪来献身革命斗争的工农子弟, 那些 用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战士们,我 感到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13)运动战的特点之一,是其流动性, 不但许可而且要求 野战军大踏步的前进和后退。

例(12)把两个名词性词语提到前面,用代词“他们”来称代,既突出了句子的中心,又避免了句子结构的冗赘。例(13)删除了句中的重复词语,用“不但……而且……”将两个动词联合起来,语言简练又增强了语势。

(四) 句子要生动

句子加工调整还要达到生动形象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感染人,打动人,使人产生共鸣。句子的生动形象常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来实现。如比喻、比拟、映衬等辞格,除运用辞格外,还可采取一些其他手法使句子达到生动的表达效果。如“微变”就是其中之一。

微变是对原句中的某些部分作适当改动,这种改动是针对本句的上下文而言。这种改变不仅极微小,而且改动言语表达方式的同时,不传递新的语意,只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单调,如:

(14) 那 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 实在 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 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 决不 是平凡的树。

这是一篇文章中前后两段的起句,也是微变句,整个句式几乎没有大的改变,只是把“那”改为“这”,显示出作者描写视点的由远及近;把“实在”改为“决不”,句子语气坚定。这种微变句式,因为大体相同,有强化表意的作用;因为有些微变化,又显得细腻,十分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微变方法在抒情性文章中经常运用。又如:

(15)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 英雄事迹 的时候,你的 感想 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 是可爱的 吗?……

朋友,当你听到这段事迹的时候,你的 感觉又是 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 是最可爱的人 吗?

上例加点部分意思相同,句型不变,仅在用词上有微小变化,却层层递进,增强了表达的份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