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BCN3103 语法和修辞”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BCN3103 语法和修辞”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0年6月28日星期一

句子与修辞

学习要点: 句式的选用,包括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松句与紧句、常式句与变式句、肯定句与否定句等几组同义句式的特点及其修辞效果。

词语的修辞是重要的,但词语毕竟是造句的最小单位,词语的修辞效果只能从具体句子中显示出来。脱离了组成话语的句子,任何一个词语都很难说得上它的好坏。人们进行交际,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是句子,因此,如何组词成句,是语言运用的一项基本功。前人对此亦有深刻的认识: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李频的“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北梦琐言引》)、皮日休的“百炼成字,千炼成句”(《皮子文薮》)等,都表达了他们对句子修辞的高度重视。

汉语的表达手段是丰富的。不仅有成千上万的词语可供选用,组合成多种多样的句子,而且有表义丰富的不同句式,为我们达意传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句子进行认真的推敲、选择、加工调整,可以提高句子的表达效果。下面分别从句式的选用和句子的锤炼两方面谈谈句子与修辞的关系。

一、同义句式的选用

所谓同义句式是指结构方式不同但表达意义大体相同的一组句子。同义句式的选用,是指在内容基本相同但结构不同的那些句子中,根据语境条件,尤其是上下文的制约,选择表达效果最佳的句式。汉语中存在大量同义句式。例如:

①中国队打败了日本队。——日本队被中国队打败了。——中国队把日本队打败了。

②安息吧,总理。——总理安息吧!

③这是错误的。——这是不对的。

④他的话有道理。——他的话不是没有道理。——难道他的话没有道理?

以上各组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结构有别。哪一句的表达效果好呢?这就要看是在怎样的语境中表达了。这些同义句式的存在,为我们选用句式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

(一) 长句和短句

从句子的长度看,形体有长短之别,据此可分出长句与短句。同一个意思,可以用长句来表达,也可以用短句来表达。句子信息量的大小,并不取决于句子形体的长短,但不同句式具有不同的修辞效果。长句一般指形体较长、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短句一般指形体较短,结构比较简单的句子,二者间无绝对的界限,是相对而言的。

1.长句

长句之所以长,就是因为它结构复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修饰成分多,二是联合结构多;三是分句多,而且分句间的结构关系比较复杂。例如:

⑤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⑥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祥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合谐的合奏充满了你的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

⑦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了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战争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

例⑤的宾语“民族英雄”之前有复杂的修饰语;例⑥中的“这时间”是复指破折号前边的联合结构的,由六个“当……的时候”组成;例⑦则是由多种结构关系的多个分句构成。

因为长句中包含的成分复杂,所以具有严密周详、精确明晰、委婉细腻、气势畅达的修辞效果。因此长句有利于周密、详尽地阐述道理,郑重、庄严地表明主张,或进行绘声绘色的描写。长句多用于书面语中的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有时也适用于文艺语体的描写及抒情性议论中。

2.短句

短句与长句相对,修辞效果是简洁明快、活泼有力。短句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形:一是表达紧张激动的情绪和坚决肯定的口气;二是如实地记录生活中的口语,尤其是人物对话;三是简单明了地记述事件。如:

⑧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样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⑨他耸起肩又舒了一口气,眨巴眨巴眼,眉毛上的水珠便滚落在桌子上了。他一边伸手在口袋里掏摸着,问我:

“书记他们呢?”

“都上堤啦!”

“正在抢救!”

“动员了多少群众?”他像个首长检查工作似地,一本正经地盘问起我来了。

⑩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小飞蛾”。小飞蛾生了个女儿叫“艾艾”,算到一九五O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虚岁二十,周岁十九。

例⑧是演讲辞,既表达了演讲者激昂的情绪,又便于听众接受;例⑨中的人物对话明快而生动,符合生活真实;例⑩用短句写人记事,显得轻松、明快、紧凑、自然。因此,短句较适用于日常谈话、辩论、演讲、戏剧台词、广播稿、杂文、儿童文学作品和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有些评论文章,采用短句也可取得良好的修辞效果。

(二) 整句与散句

句子的结构有整有散,这是就句子结构的整齐匀称和参差错落来说的。

1.整句

整句指结构整齐、长短划一的句子。例如:

(11)从一个螺壳,可以听到海上风浪的呼啸到宇宙之光的折射。

从一粒石英,可以看到宇宙之光的折射。

整句由于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在诗歌、唱词、抒情散文中运用较广,适合于表达丰富的感情、深刻的感受,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散句

散句是指结构自由、长短不等的句子。散句的结构灵活多变,但散而不乱,丰富多样,故能避免单调、呆板,收到生动感人的效果。

(12)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地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

这段文字中的句子长短相间,结构参差,却细致入微、生动活泼地描绘了那喷薄欲出的朝阳,真切而鲜明。因散句较自由,故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使用频率相当高。

(三) 松句和紧句

句子的组织有紧有松,各有其不同修辞效果。句子的松紧与长短有关,但不是一回事。

1.松句

松句是指句子成分问组织松散而语气舒缓的句子。如:

(13)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莹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有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精美的图画。

这段写雨后月光的文字,淡雅而清美,很有层次,采用松句不仅避免了很长的附加成分,使句子用力均匀,显得轻松、活泼,而且使语意明晰、层次清楚。正因如此,松句有助于从容不迫地叙事、说理,细细地描摹人物举动、状态,往往会产生亲切自然的修辞效果。

2.紧句

紧句是和松句相对而言的,指句子成分间组织紧凑、结构严密的句子。如:

(14)这是在丝绸之路、玄奘取经、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五四前后大批青年旅欧蹈海时,都不成问题的问题,在我们却是块“血栓”。

该句中第一分句宾语“问题”的定语由结构复杂的主谓词组充当,这一主谓词组又用了“在……时”这个长而复杂的介词词组作状语,整个句子容量大,而且结构严密、紧凑。这种紧句多用于书面语中,以政论语体和科技语体中最为多用,在文艺语体中的使用频率也有提高。紧句在有限的句子形式中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往往收到言简意赅的修辞效果。

(四) 常式句与变式句

这是指句子在语序上的调整。汉语的形态缺乏变化,语序既是主要的语法手段也是重要的修辞手段。在汉语中语序一般是固定的,语序不当,必然有损于意思的正确表达。但在一定语境中,灵活地变通某些语序却可以增强言语表达效果。所谓常式句,是指正常语序的句子,变式句是语序有别于常位的句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主语和谓语的倒装

(15) 鼓动 吧,风! 咆哮 吧,雷! 闪耀 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16) 终于过去了 ,中国最后一个黑暗王朝的统治。

2.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倒装

(17)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 蓊蓊郁郁 的。

(18)十亿亲人睡得正甜正香,千万个孩子在梦里甜笑, 静静地 , 美美地 ,……

例(17)是定语后置,例(18)是状语后置。

3.偏正复句中分句的倒装

(19) 我轻轻地走了开去, 为的是不致打断了他的诗兴 , 让他安静地思索 。

(20)每个人都能表现出他的价值, 只要诚实 , 只要一心向着光明 。

从以上例句中可以看出,不管采用何种变式句,都是为了达到特殊的修辞效果:或是为了强调句子中的某一成分,如句中加点的部分;或是因为情态上的要求,在情绪激动或情势急迫时,往往先说出特别关注的内容,这就自然形成倒装,如“怎么了,你?”;或是为了句子结构上的要求,如把长句化短,因而把长修饰语移到中心词之后。

变式句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基本意思不改变,只是在强调重点和情态上有所变化;二是句法关系不改变,只是句子成分在位置上有先后次序的不同,结构关系不变;三是这种语序的变化,往往有重音、语调和停顿等手段的配合,以加强表达效果。

变式句除以上三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即施事和受事的变位,也会影响表达效果。

所谓施事,也叫施动者,是动作发出者,常放在主语位置上。受事,也叫受动者,是动作的承受者,常放在宾语位置。但有时为了特殊的表达需要,可以将施事后置于句子的状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或将受事前置于状语或主语的位置上,这就是施受变位的情况。如:

(21)敌人 被 这些烧不死的火人吓破了胆,掼下喷火器,跌跌爬爬地往回逃了。

(22)又有多少人揭竿而起,画着眉毛,扎着头巾,参加战斗,把 压迫 他们的贵族豪强杀死在这些土地上面。

(23)在斜对门豆腐店里确乎终日 坐着 一个杨二嫂。

例(21)通过用介词“被”把受动者“敌人”提前,强调“敌人”的狼狈样子。这种句式在语法上叫“被”字句,介词除用“被”外,还常用“教”、“为”、“让”等词。例(22)则用介词“把”将受动者“贵族豪强”置于动词之前,为的是突出、强调受动者。这种句式叫“把”字句。除此外,还常用“将”、“对”、“连”等词使受动提到状语位置上,以达到强调它的效果。例(23)则把动作发出者“杨二嫂”后置于动词“坐”之后,在动词前则是表明动作发生地点的短语,这是语法上所说的“存现句”,从修辞角度看,是出于一定的表达需要,强调说明在什么地方发生什么情况,具有很强的描写性。

施受关系的常位与变位,各有各的用场,应根据上下文的语境选用。人们在言语表达中,常交替使用,只要适合意义和结构上的要求,都能收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 ) 肯定句与否定句

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肯定的句式,也可以用否定的句式,但不同句式的选用会带来不同的修辞效果。如:

(24)他的成绩挺好。——他的成绩不坏。

例(24)中的两个句子基本意思一样,前者采用肯定句式语意较重,而后者采用否定说法,语意要轻得多。因此,为达到一定修辞目的,应根据不同情况加以选择,注意以下几点:

1.语气不同

一般说来,否定句比较委婉、缓和,不像肯定句那么直截了当,对方较容易接受。

2.双重否定句

如果运用双重否定句,有时在语气上要强烈得多,表示非常肯定;有时语气却比单纯肯定要委婉一些。如:

(25)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 没有 一个 不 佩服, 没有 一个 不 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26)人家都说你心好, 不会不 帮忙的。

例(25)采用双重否定表示强烈的肯定,因为这句式表达出没有例外,排除其他可能的意味,语气更加坚定有力。例(26)语气却因用了双重否定而显得委婉一些,礼貌一些。

3.多重否定

如果用多重否定表示肯定,要弄清其层次,注意不能把话说反。

4.否定与肯定的联合使用

肯定、否定句式可联合使用,互相衬托,强化并丰富要表达的内容。如:

(27)文学语言 不是 日常口语的复制品, 而是 日常口语经过文学加工的形式。

(28)慢慢地将军惊奇地发现,随着一封封信的往来,他和老人的心在一天天靠近,他仿佛觉得,这陌生的老人 就是 曾令标同志的父亲, 不 ,简直已经 成了 他的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的成员了。

(六) 设问句与反问句

疑问语气中的反问和设问的语气变化丰富,比较强烈而生动。它们与单纯疑问句不同,它们都是无疑而问,心中早有定见,无须对方回答,是一种运用语言技巧以增强修辞效果的方法。

1.设问句

设问句指提出问题,接着由自己来回答的一种句式,其目的是通过问题提示下文,引起人们的注意。如:

(29)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设问句式可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而灵活变化:有时可先从反面提问,再从正面回答,先否定反面的问题,再说出正确的答案,使文章波澜起伏;有时可连续提问,统一作答,增强文章的气势;有时可边问边答,层层剖析,步步深入,引人入胜。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要注意提问的明确,这样才能为突出中心论点创造条件,而且提问句子要简短,才能迅速抓住接受者注意力,引起思索,使表达更加鲜明深刻。

2.反问句

反问句是指只提出问题而不作解答的句子,但它与一般疑问句不同,反问的答案已经暗含在问话之中了,只不过通过提问方式表达,以激发人们的思考,自己得出答案。如:

(30)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这段话中,前边的提问有统摄作用,以引起人们的重视,接着用反问句式暗示出答案。反问句式的修辞效果,可从两方面体现:一是就文章的气势来说,反问句有逼人的锋芒,可增强文章的语势;二是就说理来看,在论点、论据充分合理的基础上,采用反问句式可使语气更加肯定有力,观点更加确定无疑。

二、句子的加工和调整

为提高表达效果,还要根据修辞的基本要求,对句子不断推敲琢磨、不断加工和调整。句子加工调整的办法很多,基本要求是连贯、周密、简练、生动。

(一) 句子要连贯

要使句子连贯,必须从句子内部的组织和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配合上作出努力。即句子中的各个成分要组合得当,从而使句子语气通畅;句与句之间要注意衔接紧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下面列举两例,看作家是如何修改文句从而使句子连贯的。

①眉间尺凝神细视,仿佛有五尺余,却不得怎样锋利,剑口反而有些浑圆,正如一片韭叶。

②眉间尺凝神细视, 这才 仿佛 看见长 五尺余,却并不见得怎样锋利,剑口反而有些浑圆,正如一片韭叶。

例②只在例①的基础上加了几个字,就使上下文的衔接自然而密切了。

③为着窗外紧紧地压贴着一所所大楼,所以虽在白昼的窗,有着宽阔的窗,屋里也嫌过于阴暗。

④窗外一座座大楼,遮住了光线,屋里显得很阴暗。

例④省去了例③中的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句与句之间的因果关系仍未改变,而且更加顺畅自然。

为了使句子连贯,有时要适当增加一些具有关联作用的词语,有时则要减去妨碍连贯的某些词语,有时还要改变句式和语序。

( ) 句子要周密

要全面反映客观事物,就要以周密的言语吾表达作为必备条件,而这又与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密切相关。人们常常借助修饰、限制性语句来恰当限制表达范围,以便周密地表达思想。如:

⑤所以这文坛,暂时大约还要被两大类子弟,就是“破落户”和“暴发户”所占据。

⑥所以这文坛, 从阴暗这方面看起来 ,暂时大约还要被两大类子弟,就是“破落户”和“暴发户”所占据。

例⑥加入一个插入成分,指明了下文描述的文坛状况的视角是“阴暗方面”,比例⑤更加妥贴而周密。又如:

⑦来稿一律退还,油印、复写或铅印的稿件不退。

这句话有多处是不周密的:前边的“一律退还”与后边的“不退”自相矛盾;而且按一般逻辑,“来稿”都“退”,别人就没有投稿的必要了,这句话显然缺少必要的限制,可改为:

⑧来稿如不采用,除油印、复写或铅印的稿件不退外,其余一律退还。

有时不注意句中成分的照应,往往会使句子的意思自相矛盾,如:

⑨那一条条小 泥路 的 甬道边 ,书声 琅琅 ,飘荡在 静谧 的校园上空。

这短短的一句话中就有两处自相矛盾:“小泥路”与“甬道”;“书声琅琅”与“静谧的校园”。这是由于照应不周而造成的。

(三) 句子要简练

言语表达要力求用简洁的句子表达丰富的内容,做到言简意赅。就使用语言材料来说,应做到“精要”,即用词要少而准确,长话短说、废话不说。正如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所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下面是鲁迅先生为求简练而修改文稿的例子:

(10)在这时候,我才确信,我是相信人死无鬼,虽在久病和高热中,也还没有动摇的。

(11)在这时候,我才确信,我是到底相信人死无鬼的。

例(11)增加了“到底”一词以强调语意,删去了例⑩的最后一句话,既没有损害原意,又避免了繁冗,使表达简洁明了。

要做到句子简练,除去多余的语句或词语外,还要注意提炼句意,不要使意思重复,也可采用各种语言手段化长句为短句,或运用虚词凝缩结构等。如:

(12) 那些 拿起枪来献身革命斗争的工农子弟, 那些 用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战士们,我 感到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13)运动战的特点之一,是其流动性, 不但许可而且要求 野战军大踏步的前进和后退。

例(12)把两个名词性词语提到前面,用代词“他们”来称代,既突出了句子的中心,又避免了句子结构的冗赘。例(13)删除了句中的重复词语,用“不但……而且……”将两个动词联合起来,语言简练又增强了语势。

(四) 句子要生动

句子加工调整还要达到生动形象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感染人,打动人,使人产生共鸣。句子的生动形象常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来实现。如比喻、比拟、映衬等辞格,除运用辞格外,还可采取一些其他手法使句子达到生动的表达效果。如“微变”就是其中之一。

微变是对原句中的某些部分作适当改动,这种改动是针对本句的上下文而言。这种改变不仅极微小,而且改动言语表达方式的同时,不传递新的语意,只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单调,如:

(14) 那 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 实在 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 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 决不 是平凡的树。

这是一篇文章中前后两段的起句,也是微变句,整个句式几乎没有大的改变,只是把“那”改为“这”,显示出作者描写视点的由远及近;把“实在”改为“决不”,句子语气坚定。这种微变句式,因为大体相同,有强化表意的作用;因为有些微变化,又显得细腻,十分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微变方法在抒情性文章中经常运用。又如:

(15)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 英雄事迹 的时候,你的 感想 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 是可爱的 吗?……

朋友,当你听到这段事迹的时候,你的 感觉又是 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 是最可爱的人 吗?

上例加点部分意思相同,句型不变,仅在用词上有微小变化,却层层递进,增强了表达的份量。

语音与修辞

学习要点:重点介绍语音修辞中常用的一些修辞手段,包括利用语音、文字特点形成的几种主要辞格。学习时应结合前面语音部分的有关知识。要求能运用语音修辞知识分析具体语言材料的语音修辞手段及其效果。

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我们应当重视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世界上任何民族的语音系统都与该语言的特点相适应。汉语单音成义、单音节语素占优势,音节的调配组合极为灵活方便。在言语表达中,恰当利用汉语语音的特点进行表达,常可获得奇妙的修辞效果。

一、语音调配在言语表达中的地位与作用

无论是口语交际还是书面表达,为了使对方听起来悦耳,读起来顺口,从而提高言语表达的效果,都应重视语音的作用,追求语言的音乐美。因为语言的音乐美不仅仅是形式,而且有助于表达思想情感,前人对此有深刻的认识。清人姚鼐在《论文辑要》中指出:“诗文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作家叶圣陶先生更强调文章要“便于听,便于说。”(《文稿的挑选与加工》)。可见,学者、作家们都很重视语音的修辞效果。不仅如此,人民群众运用语言也很讲究声音美,比如从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经验所形成的谚语,就很注意声音的整齐与和谐,琅琅上口,便于记忆。这与汉语的语音特点是紧密相关的。汉语的音节结构中元音占优势,而且基本是开音节的,再加上声调的抑扬变化、音节的长短配合、双音节词的大量发展和双声、叠韵、叠音词的运用,使得汉语富于音乐性,这为语音形式的选择、配合、调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王力先生在《略论语言形式美》一文中指出:“语言的形式之所以是美的,因为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都是音乐所具备的,所以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声音和谐了就美,不和谐就不美。”和谐的语音,使人感到顺口悦耳,声情并茂,有利于思想表达、感情抒发、意境的烘托,增强语言的达意传情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反之,则使人感到拗口刺耳、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破坏意境的和谐与统一,甚至会造成歧义和误解,从而影响表达效果。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都很重视语言声律的研究和运用,不仅韵文要讲究声律的和谐,而且⑽囊惨箫嫌辛Γ爬派峡凇G叭烁莺河锏奶氐悖丛炝诵矶嘟睬笊裘赖难杂镄问健2坏琛⑾非⑺党难У扔幸欢ǖ母衤桑裱浴⒍绦〉某捎锏纫埠茏⒅厣舻拿馈O旅嫖颐蔷咛宸治鲇镆粜薮堑募父鲋饕矫妗?/SPAN>

二、音节的组合

(一) 音节组合的原则

音节是从一连串语流中分割出来的最自然的语音单位,它是语音的实际发音单位。在书面表达中,用来记录汉语的汉字,通常是一字一音节。一般说来,在古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而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多数,四音节的成语数量也不少,三音节词较少,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对称的民族心理习惯有关。

为使音节配合匀称,通常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音节匀称原则

一般情况下,句内单音节词与单音节词配合,双音节词与双音节词配合。

比如“花”、“花朵”、“鲜花”是同义词,音节数不同,表义基本相同。当与“红”这一表颜色的单音节词搭配时,常说成“红花”,而不说“红花朵”,“红鲜花”;当与双音节词“红色”搭配时,我们习惯表达为“红色花朵”或“红色的花朵”,而很少说“红色花”。当这组词与动词“开”搭配时,我们常说“开花”,或“鲜花盛开”等,这完全是为了追求音节匀称而作出的选择。

2.与语境协调的原则

音节的配合,还要注意与其所处语境相协调。例如:

①天边偶尔飘浮着淡淡的白云,像什么神仙画家从天边跑过,信手运笔,轻轻抹在 青山之旁 , 碧空之上 。又像从别的什么仙境飘来的片片银色羽毛, 若飞 、 若停 , 吸之若来 、 吹之若去 。这时候,你 鼻翼歙动 ,只觉 洁净清爽 , 沁人心脾 , 纵目四望 ,只觉 耳目一新 。

该例中上下句之间相应位置上的音节基本上都是二二相对,四四相对,形成一种整齐的结构,读来上口,听来悦耳,富有艺术情趣。

3.音节递增原则

音节搭配中,也有所用词语音节长短不齐的情况,这时习惯上总是把音节少的放在前面,而把音节多的放在后边,呈依次递增之势。例如:

② 草绿 , 花香 , 巍巍大厦 , 滚滚珠江 ,……海珠桥像一把巨大的琴弓,弹响了珠江这金色的琴弦,把生活的壮歌吟唱……

云彩 , 阳光 , 猎猎红旗 , 峨峨雕像 。你左手抱花束,右手握钢枪;肩上的披风,征尘未洗,双目如电,正视前方……

这段文字很好地把握了音节调配的匀称原则,加点词的音节长短不一,由少到多,其音节数目的顺序是二、二、四、四,语势顺畅,语气自然。而在上下自然段,又注意呼应,精心选择,采用了相应的音节排列,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灵活自然,和谐统一。又如:

③我喜欢极目远眺多变的大海。 季节不同 , 天气各异 , 早 、 中 、 晚 、 阴 、 晴 、 风 、 雨 ,大海呈现着各种姿态、变化着各种颜色。 黑黝 —— 翻滚 ; 墨绿 —— 潜流 ; 发白 —— 奔腾 。(按:“黑黝”一般用“黑黝黝”)

④东有 东山 ,西有 西山 ,北有 卧虎 ,南有 鸡笼 ,太原正好坐落在一个肥沃的盆地里。

以上两例中,例③既有四、四相对,二、二相对,又有单音节词的连续排列;例④前四句结构齐整,最后一句与之不同。整体上看来错落有致,调配得当,读之顺口,听之悦耳,使言语表达具有一种形式美、音乐美。

可见,音节的调配要同时关照两方面:一是在句子的内部,音节连接要均匀稳定,不可忽长忽短;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音节搭配要考虑语境的作用。

如果音节搭配不当,读起来或听起来就会不顺畅,从而影响表达效果。例如:

⑤上个月学校图书馆 购买书 花了五万块钱。

⑥今天下午的活动是学雷锋做好事,全体团员 打扫街 。

这两例中加点词的音节搭配都不符合句内二二音节相对或四四相对的原则,所以很拗口,可改为“买书”或“购买书籍”,“扫街”或“打扫街道”。

(二) 音节组合的主要方法

汉语的造句单位——词语在音节选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选择音节数不同的同义词

同一意思或相近的意思,在汉语中可以用音节数不同的词来表示,人们可以根据音节长短的需求来选择适当的词语。如:

⑦因为胜利,我们的 骄傲 情绪……可能生长。……务必使大家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 不骄 、 不躁 的作风……。

这里上句的“骄激”与下旬中“不骄”的“骄”是同一意思,但为了求得几个连续排列成分的音节两两相对,“不骄傲”、“不浮躁”就表达为“不骄”、“不躁”,从而使音节匀称,语势得到强化。

除单音节和双音节词有这种表义相同或相近的可能外,单音节词与三音节词、双音节词与四音节词都有这种可能性。如:

⑧黑——黑乎乎 绿——绿油油

轻——轻飘飘 黄——黄灿灿

唠叨——唠里唠叨 小气——小里小气

2、变单音节为多音节的方法

汉语中这类方法有多种。如附加法,即在词前头或后面,加上一些附加成分、前缀或后缀,如:

⑨阿——阿爸、阿姐、阿强 初——初一、初十

有些地名是单音节时,一定要在地名后面加上行政区划级别。如:“沙市”,就不可只说“沙”,但“南昌市”人们常常只称“南昌”,不必加“市”。“赣县”不可只说“赣”,但“奉新县”人们常说“奉新”而不必说出“县”。“美国”、“德国”之后的“国”在单独称说时必不可少,但“日本”、“意大利”之后一般却不说出“国”字。这都是避免单音词的方法。

又如重叠法,有些单音节词在言语表达时,连续使川,一是可求得音节匀称,二是可改变一些语气,以更好地达意传情。如:

⑩ 轻轻 的,我走了,

正如我 轻轻 的来。

我 轻轻 的挥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中叠音词“轻轻”的使用,使该诗音节整齐,抒发了忧伤而又甜蜜的离愁别绪,更好地传递出诗人的内心感受,节奏鲜明,富有音乐感。

3.变多音节、双音节为单音节的方法

这主要是简缩词语(详见《司汇》章),如:

(11)中国少年先锋队——少先队

大学中学小学——大、中、小学

江西北部——赣北

北京到九龙的铁路——京九铁路

汉语中还常用数目字概括的方法简缩词语,如:

(12)“三好”学生/实现“四化”/“五个一”工程/五讲四美三热爱、“五四三”办公室/“双百”方针

掌握了以上这些增加或删减音节的方法,调配音节就可根据表达需要和语境要求而进行了。如:

(13)天上 星星 千万颗,

矿山灯火比 星 多。

(14)一个 园子 十亩地,一亩鱼塘三亩 园 。

例(13)中的“星星”和“星”,例(14)中的“园子”和“园”两对词,双音节与单音节交替使用,使前后句音节匀称,结构整齐,增强了节奏感。

4.运用衬词

一般来说,音节的选择与搭配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言语形式的美,

(15)二月里 来 好春光

家家户户种田忙。

(16)我们扒飞车 那个 搞机枪,

闯火车 那个 炸桥梁;……

例中的“来”和“那个”本来有自己的意义,但在这里原来的意义已经消失,只起调整音节、增强节奏的作用。可见,衬词虽不表义,但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但不可过多地使用,尤其在散文中不宜多用。

三、韵脚的选调

(一) 什么是韵脚

韵脚是指句末押韵的音节(字)。在诗歌和唱词等韵文中,为了便于朗读和记忆,常在每句或隔句的末尾使用韵腹相同或韵腹韵尾相同的字,这就是押韵。如:

①你从雪山走 来 ,(lai)

春潮是你的风 采 ;(cai)

你向东海奔 去 ,

惊涛是你的气 慨 。(gai)

……

你从远古走 来 ,(lai)

巨浪荡涤着尘 埃 ;(ai)

你向未来奔去,

涛声回荡在天 外 。(wai)

该例中句末的“来、采、概、埃、外”等字的韵母都是ai,这些就叫韵脚,这样有规则地配置韵脚就叫押韵。韵脚在诗文中回环往复,正如朱自清在《诗韵》中所指出的:这种声音上的回环复沓,除了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从而渲染气氛,增加感染力,还可以帮助情感的强调和意义的集中。“韵脚使你回到上一行,回想起前一行,使叙述一个思想的所有诗行共同行动。”(马雅可夫斯基《怎样写诗》)韵脚的选调使言语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统一。

(二) 押韵的原则

1.排韵与隔行韵

可以句句押,也可以隔行押。前者称排韵,后者叫隔行韵。

排韵有时给人单调、呆板的感觉,所以通常是押隔行韵的居多。四句一首的短诗,首句可押可不押,重要的是二、四句押韵,第三句一般不押韵,如:

②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zhi)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shi)

五律第一句多数不押韵,七律第一句多数是押韵的

2.随韵、交韵、抱韵

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即采用随韵、交韵和抱韵。

随韵指每两句换一个韵;交韵指的是四行一节的诗中,一、三两句押——个韵,二、四两句押一个韵。抱韵则指四行一节的诗中,第一、四两句押一个韵,第二、三两句押一个韵。一般来说,短的诗往往是一韵到底,而长诗就需要换韵,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指出:“然两韵辄易,则声韵微躁;百句不迁,则唇吻告劳。”

3.宽韵与窄韵

现代汉语中押韵一般以十三辙或十八韵为押韵的依据,邻近的辙也可以通押,如i和 、e和u、uo可通押。还应注意尽量用相同韵母字多的宽韵,少用或不用相同韵母字少的窄韵。

4.韵脚为内容服务

要坚持韵脚为诗文内容服务的原则。法国文艺批评家布瓦罗在《诗的艺术》中说:“韵脚不过是奴隶,其职责是服从。……韵不能束缚理性,理性得韵而丰盈。”

诗文作者应根据内容及其所抒发的情感来选择韵脚。汉语的元音,有的响亮,有的柔和,有的雄壮,有的细弱。如ang、eng和a韵比较响亮,ao、ai、ou韵比较柔和,前者宜于表现雄壮激昂的情绪,而后者适宜抒发温婉细腻的情感。

押韵是诗歌形式上的一个特点。在汉语中,传统的和民间的诗歌总是押韵的,一些新诗绝大部分也是押韵的。此外,谚语、格言、警句、谜语、戏剧唱词等,都很讲究韵脚和谐。现代白话文虽然句子间隔较长,结构也不十分整齐,但如果适当注意押韵,散韵并行,更能增强文章的韵味,给人以艺术感染力。

四、声调的配合

声调是汉语音节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与音长、音强都有关系,主要表现于音节的高低升降变化。由于汉语一字一音节的特点,声调就是字调。古汉语中字调分子、上、去、入四声,其中,上、去、入归为仄声,平声为一类。现代汉语中入声已消失,平声又分化为阴平、阳平,因此,今天的平声指阴平、阳平,仄声指上声和去声。一般说来,平声读起来语调平缓,仄声读起来语调曲折多变、口气较重。因此,声调的平仄与言语表达效果有很密切的关系,言语表达如果能做到声调协调,平仄相间,有起有落,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就能收到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的效果;而平仄不协调,读起来就拗口,听起来也别扭。

旧体诗对平仄的要求很严格。如五律的句子有以下四个类型:

A. 仄仄仄平平

a. 仄仄平平仄

B. 平平仄仄平

b. 平平平仄仄

这四类句型可归成两大类:(1)A和a为一类,为仄起句;(2)B和b为一类,是平起句。区别在于A、B收平声,a、b收仄声。每种句子内部平仄交错,组句成诗时,相对的两个句子在相应的部位上也要平仄交错,因此,整首诗便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如:

①b.青山横北郭,

A.白水绕东城。

a.此地一为别,

B.孤篷万里征。

b.浮云游子意,

A.落日故人情。

a.挥手自兹去,

b.萧萧班马鸣。

在现代汉语中,仍应注意声音的平仄相谐。许多四字格的成语就很讲究平仄协调。如:

许多四字格的成语

②前功尽弃/餐风饮露/单枪匹马/来龙去脉/铜墙铁壁/偷工减料

③视死如归/异想天开/画饼充饥/问道于盲/断简残编/痛改前非

例②中的成语是平平仄仄,例③中的则是仄仄平平,不管哪类,都是平仄相对,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

现代韵文一般不论句中音节的平仄,只讲究句末音节的平仄,有两种基本格式:一是“上仄下平”,这是戏曲唱词的基本格式。一是同调相押,又叫“一条龙”,即韵脚只用同一声调的同韵字,快板书、歌谣等常用此方式。

现代散文也应适当注意平仄。老舍先生说:“在汉语中,字分平仄。调动平仄,在我们的诗词形式发展上起过不小的作用。我们今天既用散文写戏,自然就容易忽略了这一端,只顾写话,而忘了注意声调之美。其实,即使写散文,平仄的排列也还该考究。”(《戏话浅论》)如:

④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

例中上句“白纸”是平仄,下句“负担”是仄平,上句“文字”是平仄,下句的“画图”是仄平,为了追求平仄协调,调动了个别词的语序,用了“画图”而未用图画。整段文字抑扬顿挫,和谐上口。

总之,现代散文的平仄相谐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不同句子的末尾要注意平仄相应,一般是前仄后平;一是同一句子中要注意平仄重复变化,一般是两字一换。

五、节奏的把握

诗歌和说唱文学中都很重视节奏。声音的节奏与情感的关系极为密切,郭沫若在《论节奏》中谈到:“大概先扬后抑的节奏,便沉静我们。先抑后扬的节奏,便鼓舞我们。这是一定的公例,钟声是先扬后抑的,初扣的时候顶强,曳着的袅袅的余音渐渐微弱下去。海涛的声音是先抑后扬,初起的时候从海心渐渐卷动起来,愈卷愈快,卷到岸头来,‘拍'(啪)的一声打成粉碎。因为有这样的关系,所以我们听钟声和听海涛的心理完全是两样。”

形成节奏的原因有二,一是时间的久暂,这往往表现为句式的长短;一是力量的强弱,常表现为声音的轻重。

一般说来,长的诗行适宜形成雄伟豪迈的气势,短的诗行适宜表达活泼轻快的情态。如:

①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②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例中斜线划出的单位叫“音步”或“顿”,汉语中一般是两个或三个音节为一顿,单音节或四音节以上的“顿”较少见。顿的划分着眼于声音上的间隔,有时会出现与词语意义不一致的地方。如汉语中的四字成语,常念成二/二,这种节奏有时与成语表示的意义一致,如:

③节外/生枝 五花/八门

口是/心非 文过/饰非

有时又与成语表义结构不一致,如

④一衣带/水 败军之/将

⑤乘/人之危 无/所适从

例④中成语从意义上应划分成三/一,而例⑤中的成语则是一/三,但按这样的配置读起来很拗口,所以这些成语即使从意义上有各种分配,人们也一律按二/二顿去读。

为了使诗的节奏和谐,在诗歌中必须运用某些虚词,因为过多双音节词的连用,读起来就会感到别扭,显得呆板而紧促。同样,在散文中也应避免一连串的双音节奏,而应适当加上虚词,形成错落有致的美。

六、双声叠韵的运用

双声叠韵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音形式。相连的两个音节声母相同叫双声,韵母相同叫叠韵。王力先生说:“双声、叠韵也是一种回环美。”我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巧妙地利用双声叠韵来抒发情感的成功范例:

① 留连 戏蝶时时舞,

自在 娇莺恰恰啼。

②公路 崎岖 开古道,

园林 宛转 创新坡。

例①中的“留连”与“自在”都是双声,例②中的双声词“崎岖”与叠韵词“宛转”相对,诗人巧用这些双音节词在音节间的特殊关系来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和感染力。现在通行的许多成语就运用了双声叠韵方法,如:

③意气 风发 粗茶 淡饭 循序 渐进

流离 失所 惨淡 经营 冠冕 堂皇

在现代散文中,也应注意利用双声叠韵来形成言语形式的音乐美,给人留下余音绕梁的深刻印象。如:

④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 地点缀着些白花,有 袅娜 地开着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 的歌声似的。

七、利用语音特点而形成的辞格

以上主要分析了合理地调配声音,增强言语形式的音乐美要着重考虑的几个主要方面。在言语表达中,还可以利用汉语语音的特点超常规地组合,形成语音方面的辞格,达到奇特的修辞效果,下面逐一简要介绍。

(一) 飞白

飞白就是为了表达上的特殊需要,故意将读错或写错的字(也叫白字或别字)如实记录下来,是一种明知其错而故意仿效的修辞手法。恰当采用飞白格,可以获得言语表达风趣、生动、逼真等修辞效果。如:

①公婆和老太爷自然没有喊她名字的习惯与必要,别人呢?又觉得她只是个主妇,和“韵”与“梅”似乎都没有多少关系。况且,老太爷以为“ 韵梅 ”与“ 运煤 ”同音,也就应该同一个意思,“好吗(嘛),她一天忙到晚,你们还忍心教她去 运煤 吗?”

②老程又钻到被窝中去,指着破皮袄说:“样子抽烟吧,兜儿里有, 别野 的。” 别墅 牌的烟从一出世就被车夫们改为“别野”的。

例① 中老太爷因字音相同而理解错误,属字音飞白;例②中的“野”与“墅”因字形相近而被车夫们认错,属字形飞白。作者特意援引或记录这些错误,就形成了飞白格。

(二) 谐音

谐音是利用词语的声音相谐,引出另外的意思,从而达到诙谐有趣、隽永深刻的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如

③病人恢复了健康。畸零人成了正常人。 正直 的人已成 政治 的人。他的进步显著。

④要向 前 看,不要向 钱 看。

例② 中的“正直”与“政治”,例④中的“钱”与“前”,或音相近、或音相同,用于上下句中,由于语音相谐而互相照应与提示,取得良好效果。这种修辞方式在人们的口语表达与文字作品中经常被使用。

(三) 摹声

摹声,就是对客观世界的声音的模仿。模仿客观世界声音而构成的词,叫象声词。为了形象地再现事物运动的情景,往往采用摹声手段,用象声词把声音写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

⑤刚欲往秋爽斋这条路来,只听“ 唿唿 ”的一声风过,吹的那树枝上落叶,满园中“ 唰唰唰 ”的作响,……将那些寒鸦宿鸟都惊飞起来。

⑥这声异乎寻常的称呼,使我们不好意思地 吃吃 笑起来。

例⑤描摹的是自然界中各种事物发出的声音,例⑥中加点词,描摹的是人的非言语表达的各种声音。对自然风物声响的描摹,有助于逼真地描绘景物和烘托环境,对人物声音的描摹,则有助于刻画性格和推进情节。因此,恰当采用摹声可使描述的事物具体、形象、鲜明、生动。

修辞概说

学习要点:简要介绍修辞的几个相关概念、修辞的兑现隔阂任务,以及修辞学与相关学科语法学、逻辑学之间的关系。

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组成要素,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前面几章分析了这几个要素自身的结构系统和规律。本章讲述人们运用语言各要素的具体规律,即修辞规律。

一、修辞的含义

(一)“修辞”溯源

在中国最早把“修辞”这两个字连起来用的是孔子。据《易·乾·文言》所述:“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这里的“修辞”是个动宾结构的词组。据《说文》解释:“修,饰也。”段玉裁作注:“修,洒刷之也,藻绘之也。”《说文》解释“辞”为“讼”之意。两个字合起来是“修饰文辞”的意思。这是第一次从言语表达的角度提出了“修辞”这一说法,而且把它和“立诚”连在一起,看作君子进德修业的必需之事,提出修辞要有真情实感,足见孔子对修辞的重视。

自古以来,人们对“修辞”的意义已作出过许多阐述:有的解释为“修饰文辞或语辞”,有的理解成“美化语言”,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解释为“调整语辞”等等,都把“修辞”当作动宾词组来理解或使用,指的是修辞活动,与我们今天所要讲述的“修辞”不完全相同。

(二)“修辞”的一般含义

“修辞”这个词在今天一般有三种含义。

1.指修辞活动。 当表达这个意思时作动词用,如“修辞要适应题旨和情境”(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又如明代顾炎武说:“从语录入门者,多不善于修辞。”鲁迅也曾说:“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不能达意。”

2.指修辞这一事物本身。 即客观存在着的那些规律,客观存在物,是一个名词,如“修辞和语音、词汇、语法并不处于同一平面,它是运用语言的一种艺术”。这个“修辞”是指从人们的修辞活动中概括出来的一种有效运用语言的规律。

3. 指修辞科学。 用作该义时,也是一个名词,如“刘教授是搞修辞的”。修辞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修辞规律的认识或描述,即关于它的知识和学说。因为不同人的认识水平、研究角度不同,这个意义上的“修辞”也必然会带上主观色彩。

(三)“修辞”的定义

本书将“修辞”定义为:修辞是为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以追求理想表达效果的规律。具体分析,它包括如下三个特点:

1.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

“题旨”是人们言语表达的意图或围绕的主题目的,“情境”则是指言语表达时由情景、氛围、场合等构成的环境。这种环境又称“言语环境”或“语境”。广义的语境包括说写活动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及上下文等;狭义的语境仅指上下文。修辞活动离不开题旨情境,修辞现象是特定题旨情境的产物。

2.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

语言是达意传情的工具,修辞活动就是运用这一工具以求更好地达意传情的过程。可供选用的语言材料是非常丰富的,从语音来说,声韵调的搭配、音节的长短、节奏的慢快、语调的抑扬顿挫等,都是可利用的手段;从词语看,可根据语境准确选用各类词语,又可随达意传情需要,使词与词超常搭配;从句法看,有不同的句类、句型、句式可供选用;就连语言的书写符号汉字,也可成为修辞活动的材料。

修辞的一切方式,都要依靠语言材料来构成,修辞的一切效果,都要通过语言材料的恰当运用来体现。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同义形式的选择,即在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方式中,选择最有效的言语表达手段;二是某种手段的变异使用,将某一表达方式加以变化,变为异乎寻常的表达手段来提高表达效果。

3.追求理想表达效果

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取得理想表达效果。所谓表达效果是指修辞内容通过修辞手段表达出来后,在接受对象中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具有理想表达效果的言语可以是明白晓畅、均匀缜密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形象而富于表现力的。

以上三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言语手段的运用要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而理想表达效果必须通过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来达到。忽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难以达到修辞的目的,而言语表达手段的运用,是修辞的根本与关键所在。

二、修辞学

(一) 什么是修辞学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规律的科学,即研究怎样运用具有不同表达效果的语音、词语、句子等来有效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规律的科学。

修辞学和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及文字学并不处于同一平面和同一层次。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分别研究语言要素自身的结构系统和规律;文字学则处于另一平面,专门研究语言书写符号系统的性质、结构和演变;修辞学又处于第三平面,从提高“达意传情”的效果方面来研究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正如《修辞学发凡》在谈到修辞和语言文字的关系时所指出的:“修辞所可利用的,是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正因如此,学习现代汉语的修辞知识,要在学习掌握教材前面各章知识的基础上进行。

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修辞现象。修辞现象是人们利用语言这一工具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言语现象,而且是一种力求达到理想表达效果的积极的言语现象。因此,修辞学作为研究提高言语表达效果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应当视为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修辞现象是具体复杂的,同时又是有规律可循的。修辞学的任务就是对修辞现象及其规律作出科学、系统的说明,并用来指导人们的修辞实践。

(二) 修辞学与语法学、逻辑学的关系

修辞要综合运用语言的各种材料,同时又涉及到其他有关的学科,特别是语法学和逻辑学,应该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语法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的结构规律。我们说话或写文章,用词造句是否符合语言的结构规律,这些是语法学的研究范围。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即从人们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的内容上把握思维是否符合逻辑规则和规律,也就是说,研究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反映、认识客观现实的方法是否正确。

修辞学研究的是提高言语表达效果的规律。说话写文章的时候,词语用得是否准确、是否有表现力、语音上是否和谐、句子表达得是否晓畅而生动、整段的话或整篇的文章是否条理清楚,等等,这属于修辞学的研究范围。

因此,人们通常说,语法管的是“通不通”,逻辑管的是“对不对”,修辞管的是“好不好”。

语法学、逻辑学和修辞学是三门性质不同的学科,它们相互联系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可混淆。语言运用中的许多现象是错综复杂的,要同时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不能机械地用逻辑和语法的规则去衡量人们的言语表达;另一方面又不能只求言语表达的语法规范、句子通顺、合乎逻辑而不考虑修辞效果。例如:

①他无法统计失败了多少次。他毫不气馁。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

②绕到L君的寓所前,便打门,打出一个小吏来,说L君出去了,须得午饭时候才回家。

这两个例子如果机械地进行逻辑分析,似乎都不合事理:“失败”是抽象概念,无形无体,按常理本不能像断绳一样接起来,也不能像钢铁一样进行焊接。例②中的小吏明明是听见打门声音应声来开门的,不用“走”却用了一个“打”字,于事理也不吻合。但从言语表达的效果上看,却是好的:例①中用了比拟的手法,把抽象之物拟作具体实物来描写,形象生动,具体可感;例②中动词“打”的两次使用,把上下文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第二次的使用把“小吏出来开门”与“打门”两事之间的因果、时间发生上的先后都显示出来了,言简意赅,十分传神。

③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④看着他们那双懒洋洋的筷子,我的心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

这两例如果机械地用语法规则来分析,似乎也有错误:例③中“国”是个名词,怎么能和趋向动词“下去”搭配在一块使用?例④中“筷子”是吃饭用的工具,无知觉无感情,怎能用表示人的情感的词“懒洋洋”来修饰?但从修辞的角度看,又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例③中“国”字临时改变了词性,言辞简洁,意蕴深刻,又有讽刺意味;例④中把持筷人的心情、神态移用到筷子上,是这一特定语境中的临时移用,形象而生动。这是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段而达到了独特的修辞效果。

修辞与语法、逻辑之间虽然有区别,但不是各不相关、彼此孤立的,而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修辞活动一般要以逻辑规律为前提,要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进行。修辞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言语表达的效果,首先就要使表达与事理相合。违反事理,不合逻辑,这不是靠使用修辞手段可掩饰的。正确的言语表达必须以合乎语法规则为前提。如果说出或写出的句子不通顺,那无论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段也难达到生动的表达效果。

2.对言语表达进行分析,应同时着眼语法、修辞和逻辑三方面。因为人们的言语表达过程是对这三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一语句,从它的结构规律着眼,是语法分析;从它所表达的思维方法着眼,是逻辑分析;从表达效果着眼,就是修辞分析了。如:

⑤月光像银纱似地照着校园,夜风微微吹来,树枝摇曳着,伴着月光,发出沙沙的响声。

例⑤从修辞上分析属于病句,病因在于词语的配合上有问题,“月光”可以“照着校园”,也可以“像银纱似地罩着校园”,但不能说成“像银纱似地照着校园”,从语法和逻辑上看,也同样是不恰当的,“夜风微微吹来,树枝摇曳着”,自然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在这样的情境中,又夹着一句“伴着月光”就是多余的了,应该删去。又如,复句的几个分句之间,有时用关联词连接,有时也可不用,这是语法要讨论的事;不同的关联词语表示不同的关系,这是逻辑分析的结果;至于为什么有时用上关联词,有时又不用,这就要从修辞方面来作出解释了。

我们在学习修辞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把修辞同语法、逻辑之间的关系有机联系起来,掌握修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增强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言语修辞现象的能力,提高言语表达水平。

2010年6月23日星期三

BCN3103 语法和修辞

BCN3103 语法和修辞(3+0) 总课时:45小时
课程内容:
1 现代汉语语法概说(3小时)
a. 语法概说(教学语法与专家语法)
b. 划分词类的标准
c. 词类划分的比较

2 词的分类(3小时)
词的类型
•体词 •谓词 •加词 •代词 •关系词 •辅助词 •拟音词

3 短语(3小时)
a. 短语的结构类别
b. 短语的功能类别
c. 短语同词与句子的区别
d. 复杂短语和短语的分析

4 句法成分(3小时)
•主语和谓语 •宾语和补语 •定语和状语 •句子成分分析-符号分析法

5 句子的结构类型(3小时)
句型
•句子和句子的结构分析 •句子的特殊成分
•确定句型的方法 •句子的基本类型 •句子的变化

6 句式与句类 (3小时)
a. 句式
•句式的性质 •主谓谓语句 •“把”字句 •“被”字句
•连动句 •兼语句 •存现句 •可逆句
b. 句类
•句类概说 •感叹句 •祈使句 •疑问句 •陈述句

7 复句(3小时)
•复句概说 •联合复句 •偏正复句 •多重复句 •紧缩句

8 病句(3小时)
•搭配不当 •残缺和多余 •语序不当 •句式杂揉 •词性误用

9 古代汉语:实词与虚词 (3小时)
a. 文言实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 •代词 •数词、量词
b. 文言虚词 •副词 •介词、连词、助词 •叹词

10 古代汉语:句子(3小时)
a. 词的兼类
b. 文言常用句式
•判断句式 •被动句式 •语序变化 •句子成分省略 •常用固定句式

11 修辞基础知识(3小时)
a. 修辞概说
•什么是修辞 •怎样学习修辞 •修辞与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
b. 词语的锤炼
•意义的推敲 •色彩的选择 •声音的配合

12 修辞的运用(3小时)
句式的选择
•主动句与被动句 •肯定句与否定句 •长句与短句 •整句与散句

13 修辞格(9小时)
a. 修辞格与修辞作用
• 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对比
• 反复、设问、反问、双关、反语、排比
• 层递、回环、顶真、引用、仿拟、衬托、 婉曲
b. 修辞格的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