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5日星期一

年红

年红



年红,原名张发,祖籍福建晋江。1939年生于马来西亚麻坡。日间师训学院毕业后,服务华文中、小学达卅九年。现任马来西亚华文作协副会长、马来西亚儒商联谊会署理会长、南马文艺研究会会长、国家语文局各民族作家活动咨询委员、马来西亚翻译与创作协会副主席、教育部各族作家理事会委员、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出版组副主任兼师资培训组委员等职。曾任马来西亚国语研究协会总秘书、世界华文文学协会顾问等职。
他也曾担任国家语文局(MBB-DBP)小说奖、马华文学奖、马华儿童小说奖、青年文学奖、陈嘉星文学奖、大专文学奖和中国“海内外少年作文大奖”、“花踪”文学奖、冰心文学奖评审委员;他先后应邀出席中国、台湾、新加坡、美国、印度尼西亚、韩国、文莱、菲律宾等地文教研讨会,并发表文学和教育专论。


【得獎年表】

1971年荣获首届“首相敦拉萨文学奖”;1978及1982年两度获得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颁予“儿童文学奖”,1978、1985年及1993年获得马来西亚福建联合会“散文优秀奖”;1991年荣获台湾颁予“民国八十年华人著述奖”,同年,获福联会“优秀小说奖”。1993年名列中国“天下名人馆”。1995年获台湾颁予“中国语文奖章”。2002年,中国颁予“世界华人著名艺术家”及“新世纪优秀人才”的称号;2003年,中国人事部(文联)颁予“中华骄子”荣誉。2003年,他也荣获柔佛州政府颁赐“文学作家奖”及“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奖”。此外他也荣获英国“2 0 0 4年国际作家奖”和我国教育部“2 0 0 5年全国模范教师”的最高荣誉,以及中国评为“2005年世界文化科技贡献奖金鼎奖得主之一。



【著作年表】
1. 小说散文集《鸿沟》1961年新加坡维明公司
2. 寓言故事集《黄瓜公主》1962年新加坡维明公司
3. 短篇小说集《舞会》1968年马六甲古城书局
4. 短篇小说集《夜医生》1972年吉隆坡星报
5. 广播剧本集《学生剧场丛书(十二册)》1976年东方文化机构有限公司
6. 寓言集《狮子和老虎》1977年泰来出版社
7. 童话集《河边的黎明》1977年泰来出版社
8. 童话诗集《他们三个》1977年泰来出版社
9. 广播剧本集《播种的人》1977年泰来出版社
10.翻译小说集《扑满破了!》1977年泰来出版社
11.散文集《文坛漫步》1979年东方文化机构有限公司
12.短篇小说集《最后一趟巴士》1981年马来西亚写作人(华文)协会
13.广播剧本集《小飞侠》1984年长青贸易公司
14.笑话集《只为一笑集》(上下册)1986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15.儿童小说集《爸爸的金龙鱼》1986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16.儿童小说集《外公的红跑车》1986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17.翻译小说集《我是哥哥》1986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18.散文集《为新一代开创文学新天地》1986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19.译诗集《马来童诗14首》1987年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20.笑话集《只为一笑集(三集)》1987年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21.寓言故事《秃佬的故事》1987年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22.现代寓言集《田鼠搬家》1987年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23.儿童小说集《魔轮》1988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24.寓言集《孔雀开屏》1988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25.翻译儿童小说《睦邻的故事》1988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26.儿童故事诗集《黄金树》1988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27.笑话集《生活中的润滑油》1988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28.游记《春游日本》1988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29.广播剧本集《爸爸的老师》1988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30.广播剧本集《一把小剪刀》1988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31.广播剧本集《哥哥的彩色笔》1988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32.儿童小说集《一把大雨伞》1989年香港新雅文化有限公司
33.马来西亚民间故事集《魔瓶》1990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34.马来西亚民间故事集《石船山》1989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35.童诗集《小草》1989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36.童诗集《龙》1989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37.教育广播剧《亲善剧场》1989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38.游记《初冬游宝岛》1989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39.笑话集《只为一笑集(四集)》1989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40.笑话集《天下儿童笑一笑》1989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41.马来儿童小说《断线的风筝》1989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42.马来短篇小说《信号》1992年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
43.微型小说集《少女图》1992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44.儿童小说《萝卜头的神灯》1992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45.寓言诗《神仙眼》1992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46.童诗集《妈妈留下的》1992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47.儿童散文集《生活话题》1992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48.世界儿童诗选《我爱和平鸽》1992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49.笑话集《只为一笑集(五集)》1992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50.寓言集《大笨鸟》1992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51.寓言集《公鸡得宝》1992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52.散论集《教余散论》1993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53.杂文集《坡边斜椅》1994年南马文艺研究会
54.散文集《我的情》1995年乌鲁冷岳兴安会馆
55.儿童小说《流花河》1996年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56.幼儿童话《离群的小海鸥》1998年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57.童话寓言集《礼物》1998年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58.儿童小说集《一把大雨伞》(增订本)1998年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59.散文集《悲欢往年》1999年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60.评论集《儿童文学40年》2000年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61.民间童话集《虎牙大王》1998年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62.童诗集《老鼠过中秋》2001红蜻蜓出版社
63.童诗集《画一面国旗》2002年红蜻蜓出版社
64.微型小说集《少女图》(再版本)2002年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65.儿童小说集《一把大雨伞》(三版增订)2002年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66.教育剧本集《小泥人》2003红蜻蜓出版社
67.教育剧本集《女班长》2003红蜻蜓出版社
68.婴幼儿歌集《小蚂蚁》2003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69.婴幼儿歌集《睡着了》2003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70.婴幼儿歌集《宝宝有个鼓》2003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71.婴幼儿歌集《小木马》2003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72.婴幼儿歌集《小白鹅》2003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73.婴幼儿歌集《新的一年又来到》2003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74.散文集《爱心相连》2004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75.散文集《沉醉》2005大将出版社
76.儿童小说集《一把大雨伞》(四版增订)2005年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77.儿童诗集《孩子的话》2005青苗出版有限公司
78.寓言集《会唱歌的乌鸦》2005青苗出版有限公司
79.评论集《儿童文学40年》(三版增订本)2005年彩虹出版社

我的文学情怀


儿童的眼神使自己坦然


回首,心中不免泛起一阵喜悦。四十余年来的笔耕,总算为自己留下了生活的痕迹,也为自己带来了海内外文艺界的温情。
漫长的创作道路上,并不寂寞。虽有苦闷、受创的时刻,但也有欢愉和热闹的日子。用笔杆抒写内心的感触和思潮,原本就是一件乐事儿;受到批评时,自有反省的时候,受到赞赏时,更是执笔艰难!
自从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习作之后, 便不曾和文学绝过缘,爱阅读,成了巨大的动力,使我不断地在散文、诗歌、小说……各方面作出尝试。而最后,我竟被定位于儿童文学上。
爱上儿童文学,只因爱上天真无邪的儿童!我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获得鼓舞;也从小读者脸上的笑容得到极大的激励。对儿童来说,文学中的向上和向善的精神,无时不在小小的心灵上滋长;在诱导儿童学习待人处世的同时,自己也无时不自问:“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期间,是否们心无愧?”几乎所有的儿童文学家,都有奉献的精神,都必有无私的爱心。这些都是我在写作道路上所必须学习的。
从事儿童文学,可以使自己坦然、快乐;也可以让自己回到美丽的童年时光。“寓教于乐”,正好让自己在笔耕时,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由于马华作家群中,认真、全力以赴去从事儿童文学创作 的很少,我的努力便显得“突出”,获得的奖励也比较多,这是我默默耕耘时所没料到的事儿!
受邀为出版商的特约作者,以至受聘为教育部课本局的撰稿人,不但为我带来经济的实惠,同时也可算是对自己数十年来在儿童文学方面努力的回报。无疑地,自1962年《黄瓜公主》面世,到今日《一把大雨伞》的再版发行,五六十本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是一股振奋和自励的力量,无时不在冲击着我、推动着我;加上儿童的眼神和笑脸,将使我无怨无悔地在儿童文学创作的漫长道路上勇往直前!

2010年7月1日星期四

许友彬


一、出生
1955年1 0月,林赛燕第一次赴医院(吉打亚罗士打中央医院)生产。产后睡去,醒来时,护士抱着孩子前来,她睁眼一看即说:“这个不是我的孩子。”护士抱走,换一个来,她说:“这个才是。”后来别人问她怎知道掉包了,她说:“我生过两男四女,还认不出自己的孩子?”
二、上学
上课的钟声,总是在他起床后如厕时响起。学校(益群小学)在一箭之遥,厕所内听得见钟声。宁可蹲在厕内也不愿去上课。等到姨母林赛英持藤条来,才哭哭啼啼穿上裤子,像羊儿一样鞭一下走一步上学去。肖羊之故也。
三、求职
高中毕业后,父亲许宝添代他赴槟城求职,请亲戚林顺孟介绍。林夫人说:“做什么工?叫他来我这儿住,我供他读书。”于是赴槟城念先修班。在槟念书期间,结识学妹余秀凤。
四、游生
大学毕业后,娶余秀凤为妻。1983年在沙巴生下长女书简;1988年在槟城生下儿子书其;1995年在雪兰莪生下幼女书芹。这个年代,有学问的人到处游学,没学问的人只好到处“游生”。

【寫作資歷】
曾于《学报》《建国日报》《马来亚通报》《新明日报》《光明日报》《星洲日报》《中国报》《南洋商报》《新生活报》《风采》《新潮》《妇女》撰写专栏,曾获《通报/作协小说奖》《乡青小说奖》等。


【著作年表】
1. 散文《大学生手记》1983年人间出版社
2. 散文《大学生手记》(再版)1987年十方出版社
3. 散文《教书匠手记》1985年人间出版社
4. 散文《教书匠、印度庙》1989年十方出版社
5. 散文(合记)《阿满与瘦子》1996年丹袖出版社
6. 散文《似是而非》1996年丹袖出版社
7. 散文《粗中有细》1998年丹袖出版社
8. 长篇小说《七天》2006年红蜻蜓出版社

我的文学情怀


我老早就想好好走上这条文学的道路,走着走着,终于看到一点亮光,听到几下疏疏落落的掌声。我感到很高兴,环顾四周,我走到哪里了?原来我已走上一条歪路,到了一个非文学之地。我几乎脱离了文学之路。
一、上路
一上中学,我就开始看《学生周报》。那时,只看快活谷的笑话。我的小学同学林绍雄常给报章投稿,他跟我通信,也鼓励我投稿。他说:“我写文章,你画漫画。我多多写,你多多画。”他叫我画漫画,因为他认为我的文章还没到投稿的程度。
我听他的话,画很多漫画投稿,刊出的少,投篮的多。我的姐姐许友庄也投稿,她写散文,刊登在文艺版,我看了很羡慕。我也偷偷写起文章来。
记得第一篇文章投给习作版,主持这一版的鲁閰王给我按一句“拍案叫绝”,使我高兴得要死。(后来我在《学报》工作,才知我很幸运,因为投稿给习作版的人非常多,被抽中的稿不分好坏,像幸运抽奖一样。鲁阎王好的也评,坏的也评。鲁閰王是姚拓先生的化名,姚先生的家乡是河南鲁庄,故此阎王姓鲁。)
鲁閰王给我信心,我就进攻文艺版。那时偷偷摸摸地写,用
的不是真名。投稿差不多等于投篮。最初发表的好象以“北山人”为笔名。我的祖籍是广东省普宁县北山乡,父亲喜欢画水墨画,画了一些山水画挂在齐天大圣宫里,画底署名“北山人”。我这笔名是借用他的。
文章第一次在文艺版发表时,我还在念初中。上了高中后,我的目标是《蕉风》。写了很多首诗,全军覆没,改写小说,反见刊登。从此对小说有偏爱。
二、同路人
在《学生周报》写稿时,还不知道有一位住同乡(吉打十字港)的同路人,他叫黄烽衍,给《周报》和《蕉风》写很多散文和诗,以梵珂为笔名。
黄烽衍发觉我也在写稿,就写信给我。那时他已赴新加坡工作。他象一位大哥哥,为我解答很多问题。他还把他在新加坡买的书,一大叠一大叠寄给我。我因此读到了白先勇、张爱玲、余光中、叶珊、叶维廉、痖弦等的作品。
1972年新春,黄烽衍来我家,刚好我姐姐许友庄收到一本天狼星诗社的《绿洲》,内夹一封邀请函,邀请她去参加绿洲诗社的“诗人大会”。黄烽衍问我想不想去,我说想,他就带着我一站又一站地搭德士到霹雳州的美罗去。在那儿,我认识了温瑞安、温任平、蓝启元、休止符(周清啸)、黄昏星(李宗舜)、陈美芬等人。
在高中时期,我也加入了诗社,和温瑞安等人来往甚密。有一批同路人,写作并不寂寞。后来,我无法时常赴会而离开诗社。
三、歧路
离开诗社后,我上了先修班,忙着应付功课,在写作这条路停顿下来。等到进了马大,安下心来,才恢复写稿。
1979年,我追乌鸦追到《学报》社,结识了张爱伦(张锦忠博士)和黄协海(黄学海)。他们邀我写一些轻松的文章,辟个专栏给我。我认为这些东西不是文学,我就不用真名,以“瘦子”为笔名,写《大学生手记》。
《大学生手记》甚受欢迎,每周收到数十封读者来函,后来将之辑成书,也卖得不错。因此,我就被这条非文学之路引着走,越走越亮,越写越通俗。同时,各报章杂志也相约写专栏,从1979年至今20余年,专栏从没间断。故友端木虹曾多次劝我停写专栏,他说:“非文学也。”
不过,我最喜爱的还是小说,现在专注地看,吸取养分。有朝一日,一定要写一部像砖头一样可以丢狗的长篇。

梁志庆


梁志,于1 9 4 2年在麻坡出生。1963年日间师训学院毕业后即任教职,业余积极从事文学创作与活动。
作者擅写散文、诗歌及文学理论。他向来热心指导少儿写作,自1983年开始,他也致力于儿童诗的创作、理论建设及教学活动,并经常在报章上发表他的童诗散论,也受邀到我国各地师范学院讲课,对我国的童诗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入选《新马华文文学大系》、《当代马华散文选集》、《马华华文大系.散文一、二集》及《马华华文大系.新诗一、二集》。多篇散文作品入选为华文独立中学与国民型中学课文。多首儿童诗和数篇儿童散文入选《世界华文儿童文学大系》。
1972至1974年间,作者担任《儿童报》编辑。1979年获得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文学奖之新诗奖。1983年、1990年及2005年,他先后三度获得马来西亚福联会的散文优秀奖。自1991年起,他受聘担任星洲日报“花踪”文学奖评审员。1992年他题名中国出版的《世界儿童文事典》之“儿童文学作家榜”。1999年获得“花踪”儿童文学奖之佳作奖。2000年作者获得华总、马华、商联会联办的该年度“全国杰出华小教师 奖”并担 任《马华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助编。2002年他受邀担任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工商总会联办的第七、八届“马华文学奖”评审员。是年12月15日,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举行“文学之夜”之“向资深作家致敬”仪式,梁氏为受表扬的作家之一。

自2003年起,我国教育部实施新课程纲要,梁氏先后受聘为我国课程中心华文组科委培训营讲师及受邀为全国师范讲师研讨会主讲相关课题。近期则经常到全国各地为文教团体主持讲座或到师范学院讲课。

【著作年表】
1. 散文集《向阳的生命》,南马文艺研究会:1972年
2. 散文集《黄花乡镇》,南马文艺研究会:1987年
3. 童诗集《彩虹桥》,彩虹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
4. 童诗集《海的小儿女》,彩虹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
5. 散文集《夹起一片故乡情》,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1992年
6. 儿童文学散论集《给马华儿童文学扎根》,南马文艺研究会:1992年
7. 儿童文学散论集《童诗的摇篮》,彩虹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8. 散文集《听石》,南马文艺研究会:1996年
9. 儿童文学散论集《走进童诗的乐园》,新山松柏文化事业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另编著20多本儿童文学读物。

我的文学情怀


于熱忱中有期待


五、六十年代的民风纯朴,一般人的物质生活也比较匮乏,阅读是我那时候的爱好。在这些精神粮食当中,港台和本地的出版物是我的阅读对象。而后,我就有了文艺习作,也参与类似今日的文艺营的活动。配合写作的实践与文艺理论的汲取,使我对文学创作逐渐有了体会与提升。
前辈作家的鼓励和侪辈作家的勉励,成为我继续执笔为文的力量,我的作品也散见于报章杂志,再先后结集出版 。
1 9 6 9年,我与南马
区的诸位文友成立“南马文艺研究会”,在大家齐心协力之下,我们在创作之余,也积极地推动文艺活动。我们鼓励青少年从事文艺创作,使马文学后有来者。我曾在南文会主办的第一届青少文艺营的一篇报道文章《荡起双桨》中说:“…在创作的道路上,别人影响了我们,我们也影响别人;别人鼓励过我们,我们也鼓励别人。在相辅相成之下,文学的河流淌过一个又一个年代。”
基于这个信念,在20世纪的90年代,我与南文会诸君共同主办了四届“青少年文艺营”和七届“青年文学奖”的活动。进入1993年之后,南文会联合其它文教团体举办“全国华小童诗创作比赛”,鼓励小学生写诗,我也参与其盛。至今这项比赛已进入第九届。我自1983年开始便从事童诗的创作、教学与理论建设活动,并经常受邀到各地为文教团体包括全国各地师范学院主持童诗讲座或工作坊。2003年,童诗的创作与教学活动已纳入小学新课程纲要内,至此,童诗已然进入学府,小学生创作童诗也蔚为风气。
几十年过去了,在我的生活中,一直有文学为我提灯,供我探看文学的胜地。我在散文集《夹起一片故乡情》一书的后中有这么一句话:“这些作品当中,有我的散文创作和文学散论,都显露了我对生活和文艺的热爱与诚意,更有殷切的期望。”
一句话:我对文学的情怀,始终如一。

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家--马汉


马汉原名孙速蕃。他曾经在中小学校里执教31年,51岁提早退休,专职从事写作、编辑与出版工作。他先后曾担任出版社编辑经理、资深编辑、丛书和少年周刊主编。现任《嘉阳小作家》首席编务顾问,并担任松柏教育中心院长。 他从五年级就开始投稿,当时的报章副刊、学生杂志、刊物都是他投稿的对象。获得的稿费当作生活上的补贴和学费。后来,写作更成为他教书以外的第二种谋生之道。 就这么的,他写起了小说、杂文、散文、掌故、评论等文艺作品和儿童文学作品。中年之后,他亦着手于华文参考书及作文辅导读物的编写工作。 他出版过15种以上的文艺创作,30多本儿童文学,100种以上的儿童读物及超过40本的参考书和作文辅导读物。




恶嫂嫂变猴子

华族民间故事集:《恶嫂嫂变猴子》
书中的12篇华族民间故事都流传于中国南方韩江流#的潮州民间故事,经过艺术加工改编而成,其中包括了《风雨童子传奇》、《李子长传奇》、《一板打死江西王》、《巧媳妇》、《田螺姑娘》等等。每一个故事带出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教育意义。故事情节曲折,充满了机智,非常吸引,保证大家读得爱不释手,投入故事的幻境之中。


家是温暖的
短篇小说集:《家是温暖的》
全书收录了《家是温暖的》、《最珍贵的礼物》、《远方来的客人》、《遗爱人间》等10篇短篇小说。主旨描写师生情、友情、亲情之间最珍贵的爱心与同情心。篇篇故事情节动人、扣人心弦,让读者享受阅读的乐趣之余,还能感受人世间可贵的温情!